臨汾新聞網訊 近年來,大寧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關鍵環節統籌推進,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持之以恒抓好造林綠化工作,建設“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新大寧。截至2015年底,全縣工程造林達到20余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2.2%。三北防護林工程2011年度被三北防護林局授予“優質”工程稱號,全縣的林業工作穩步步入全省先進行列。
精心施工,強化措施提質量。該縣堅持把林業工程施工放在首位,千方百計建設“精品工程”。在每一個造林工程實施之前,嚴格集體踏查選址、確定整地、造林等模式,實地調繪面積、劃分小班、進入招投標程序進行施工的程序,按照先易后難的順序,堅持以流域為單元,按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立地條件從好到差,距林區從近到遠的順序,集中連片治理,整體推進,確保森林生態效益最大程度發揮。
在工程實施中,堅持不留空當死角、精心細致施工的理念,圍繞造林預整地環節,針對全縣地形現狀,確定不同的整地和造林模式,垣面經濟林用保護帶和緩坡大魚鱗坑結合,土質坡面用水平階和小魚鱗坑結合;在造林模式選擇上,按造林地具體的立地條件,按坡位坡向和土層厚度等主要因素確定選用的混交樹種和混交方式,充分考慮了成林后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制訂了專門的技術規程,對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規定,并指定專人負責全過程進行施工監管,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確保成活率,減少了補植補造的費用。
創新理念,誓把荒山變金山。注重引入新理念,認真貫徹市黨代會和市“兩會”關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精神和“探索建立購買式、開發式、股份制造林機制”的精神,試點開展“購買式造林”工作。試點工程區位于大寧縣昕水鎮白杜村,工程設計面積為1025.6畝,畝投資550元,該工程整地已全部完成,栽植油松、側柏等針葉林已全部完成。購買式造林一改過去公司造林的模式,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購買式造林模式。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采用精心編制造林規劃和作業設計、實施細則等與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機結合的管理方式,在昕水鎮白杜村發動貧困群眾報名參與,在村民自愿的基礎上,推選一名牽頭人負責組織實施,17戶村民共同參與,鎮政府和村民代表簽訂購買合同。在實施過程中,林業局負責指導、技術咨詢服務和階段驗收,三年后由昕水鎮政府按照“購買式造林”標準及合同進行驗收,并建立檔案,針對合格的造林成果進行收購,既確保造林工作規范有序,達標達效,又讓農民群眾增收脫貧致富,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提質增效,助力脫貧奔小康。該縣把提質增效和貧困戶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圍繞增產增收,按照培養一支隊伍、選好一個品種、建好一批園子的辦法,實施干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干果經濟林。該縣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多次帶領村民赴外地參觀學習,聘請省、市林業部門核桃專家多次開展培訓,全縣果農參訓達1500人次,使果農基本掌握了整形修剪、高接換優等綜合管理技術;在品種選育上,他們結合當地氣候、土壤、光照等因素綜合分析,優選出清香核桃新品種,深受廣大果農喜愛;該縣精細管理抓示范,以點帶面促發展,涌現出30余戶示范戶和一批示范園,目前,管理較好的核桃園畝產達到225公斤,收入近6000元,示范效果明顯增強,果農收入大幅上升。
為調動各界參與義務植樹的積極性,該縣本著“思路多元化,方法多樣化,參與大眾化,效益社會化”的原則,廣泛宣傳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法定性、全民性、義務性和公益性,提高廣大市民的綠化和生態意識,增強廣大市民參加造林綠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全社會形成了“愛綠、護綠、造綠、養綠”的良好風尚,全縣每年完成義務植樹27萬株以上,一個山川秀美、空氣清新、風景如畫的新大寧展現在人們面前。(侯耀強 單紅波)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