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是黨和政府高度關切的重大問題,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公正即“公平正直,沒有偏私”。思想家們認為,公正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社會不公必然會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發生甚至社會動蕩。在西方文化中,公正也被視為社會發展的基石。柏拉圖認為“公正即和諧”,亞里士多德視公正為百德之大全的“全德”,是調節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
馬克思主義依據對歷史發展的科學認識闡明了社會公正的本質和意義。首先,社會公正是一種歷史現象,隨著社會產生而產生,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其次,社會公正總是相對的,絕對的社會公正雖然美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是難以真正實現的,我們追求社會公正,但并不否認差別、不是要消滅差距,而是要將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最后,社會公正是具體的,它要求各種權利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各種義務合理承擔,但如何具體分配與承擔,又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照搬照套抽象的社會公正概念。實現社會公正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我們既要盡力而為,又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要量力而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把實現社會公正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社會公正奠定了根本政治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為實現社會公正提供了強大物質基礎。當前,我國在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方面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迫切要求把維護社會公正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公正”價值取向貫徹到國家政策、社會建設和公民培育等方面,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使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偉大復興。(楊河 作者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