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請從“光盤”開始。
歲末年初,新舊交替之際,新的黨中央推出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猶如一陣沁人心脾卻又力道十足的春風拂面,一時間,一場場旨在向歪風陋習宣戰的主題行動在全國各地一呼百應,這其中尤以“光盤”行動最富代表性。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今天不剩飯從我做起,我,是‘光盤’”。肇始于2013年1月16日,由徐俠客在騰訊微博發起的這場聲勢浩大的“光盤行動”,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引來廣泛關注與競相效仿。
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口糧。須知,中國是用僅占全球7%的農業耕地,養活了超過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凸顯出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形勢異常嚴峻。我們的糧食是根本浪費不起的。
然而,種種奢靡浪費的不正之風又有其長期“存活”的歷史原因及現實土壤,如果不從根源上斷絕剔除,抑或僅僅是停留在呼吁吶喊的運動層面,那么所謂的“轉作風”很可能只會是一陣勢頭凌厲的疾風暴雨,風暴過后,以浪費為代表的不正之風故態重萌,死灰復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由是觀之,如果沒有一個常抓不懈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出臺,領導干部不能以身作則,引領上行下效的時代新風,不在頂層設計制度環節對全社會的浪費現象加以嚴懲不貸,為節約行為大肆宣揚褒獎,縱然再有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亦難長時間保持強勁的效力。要保障“光盤”行動不僅僅只是一陣風,尚需我們在事關節儉的制度體系建設中倍加思量。
毋庸置疑,光盤”行動是一個好的起始,它在喚醒社會民眾在一日三餐上踐行落實勤儉節約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同時,亦帶給我們多方面深入的思考。每年單在舌尖上的浪費,餐桌上的揮霍其數目之巨大無不令國人為之咂舌,而這才僅僅是浪費之風所涉領域的“冰山一角”。商品過度包裝造成的巨大浪費,頻繁洗車帶來的地下水資源嚴重流逝,夏季空調24小時連軸運轉導致無謂的電能消耗……
“光盤”行動也令我們看到,只要良好的社會風尚能夠吹拂至每一個人身上,那么“聚沙成塔”的多米諾骨牌連鎖反應絕對不容小覷。倘若每個人都能將“光盤”精神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并長久銘刻于心、發揚光大,從中可挽回的巨大糧食乃至物質損失,可以讓中華民族更有底氣地笑對明天。
有一種習慣叫“光盤”。筆者祈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將“光盤”行為真正轉化為受用一生的生活習慣。
(王小庚)
責任編輯:邱睿
上一篇: 勤儉節約,從包書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