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省銅陵市一自助餐廳在開業時免費向市民派送了5天的就餐券,每到中午時分,現場就餐的市民擠爆大門,場面極為混亂,幾十名保安現場維護秩序,防止踩踏等群體事件的發生。部分市民直接用盤子哄搶食品,更有人一次帶走四五盤。比毫無秩序更糟糕的是,就餐結束后很多食物都沒吃完,浪費驚人。
兒時,朗朗上口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教育著我們每個人要學會珍惜糧食,可現實卻是糧食問題上的驚人浪費。一組組數據或可為肆意揮霍浪費的人們敲響警鐘,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粒大米,全國13億人口將浪費大米9869600千克,可以供54080人吃一年。今年年初,中國農業大學的調查數據也顯示,僅餐飲浪費的蛋白質、脂肪,全國一年就要高達1100萬噸,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這相當于兩億人一年的口糧。
面對這些數據,很多人會為之警醒,也許有人會這樣說,只要我付了錢,如何消費就是我自己的事情,與他人無關。一些事情看起來似乎是這樣的,但卻并非如此。正如孩子是你的,虐待孩子是違法的;資源也同樣如此,錢是你的,資源卻是大家的,任何浪費都是可恥的。
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36個世界糧食日,本周也是第26個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將10月16日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設為“世界糧食日”,旨在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視與關注,警示世人愛惜和節約糧食。這不僅緣于糧食乃大地之精靈,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維系生命的填充物,更在于每一粒糧食都蘊含了耕種者春播秋收、冬儲夏藏的辛苦付出。對于“必剩客”的無端浪費,不僅有悖勤儉節約、物盡其用的民族傳統文化,更是缺失尊重勞動、敬畏自然道德素養的無知表現。讓“光盤行動”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常態,告別舌尖上的浪費,讓每一天都成為勤儉節約的“糧食日”。(盧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