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三個強市” 見證蛻變之約
——二論深入貫徹落實市黨代會、市“兩會”精神
本網評論員
不久前召開的市第四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為臨汾清晰地勾勒出未來五年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的宏偉藍圖。按照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新一屆市委審時度勢高屋建瓴,適時提出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大力實施“345”戰略。
可以說,以建設“三個強市”、抓好“四大攻堅”、走出“五條路徑”為核心要義的“345”戰略是市委基于當前形勢和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臨汾的生動寫照。
全市“一盤棋”,聚力“345”。毋庸置疑,未來五年,345”戰略將對我市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這一“十三五”宏偉目標的鋪排呈現起到至關重要的統領總攬作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仔細考量一番“345”戰略的通盤部署,建設“三個強市”無疑在其中正扮演著“舵手”一職。實事求是地說,這一論斷對我市固有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客觀實際的定位判斷全面準確、實事求是,為“十三五”這場鏗鏘豪邁的偉大征程明確了基調、敲定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導向格外突出,現實意義重大。
建設“三個強市”,就是建設中西部經濟強市、文化強市、生態強市。作為欠發達、后發展地區,我市最基本的市情仍是發展不足——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結構不夠優,產業層次低;工業不夠強,轉型升級慢,新興產業小……而建設中西部經濟強市就是要推動我市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益明顯提升。同時,建設經濟強市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國家生命線、人民幸福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抓好發展第一要務,進一步做大總量、優化質量、提升均量,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新興接替產業形成規模,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現今世界,小到一座城市,大到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所賦予的強大競爭力和高附加值溢出效應正越來越凸顯。而建設文化強市,就是堅持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傳承弘揚平陽的歷史文化,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全市文化大繁榮。除此之外,通過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戰略性支柱產業,叫響“中國根·黃河魂”旅游品牌,建設全國著名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
矢志不渝地堅持生態建設步伐,關乎城市區域競爭力的增強、群眾獲得感的提升。通過建設生態強市,大力推進我市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生態治理等工作,構筑呂梁山生態脆弱區、太行山水源涵養區、“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濕地植被恢復三大生態屏障,全市生態環境將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城市建成區綠化率將明顯提高。
2020年,臨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進入中西部地級市前20名;成功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1%提高到10%;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生態綠色成為臨汾的嶄新名片……
我們相信,有市委、市政府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堅強領導,有廣大領導干部矢志不移、戮力攻堅的奉獻付出,有全市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百般努力,這幅布滿閃光點與成就感的幸福長卷就一定會如期呈現,與之同步,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富裕、文明、綠色、幸福新臨汾終會如約到來。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