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安監人員待遇、重視安監崗位,只是應急之策。這場“辭職風波”背后種種關于行政機構設置、機構運行體制的追問,才剛剛開始
算起來,這也該是少有的行政高效——不到10天,一場“安監人員集體辭職風波”就漸趨平息。有消息說,重慶綦江縣石壕鎮26名安監人員已收回集體辭職報告,部分區縣已增加安監人員的津補貼,市里的津補貼也在醞釀中;安監崗位還將作為后備干部掛職鍛煉崗位,對安監干部給予重用。
這場風波并非偶然。往深里探究,所謂提高安監人員待遇、重視安監崗位,只是應急之策。這場“辭職風波”背后種種關于行政機構設置、機構運行體制的追問,才剛剛開始。
辭職者說,安監人員“待遇低、壓力大、養家太難”。這句話是有復雜的語境的。比如:干同一份工作,有公務員身份的可以比非公務員的同事多拿一倍的工資;因為不是公務員編制,干部提拔基本不會考慮安監人員;發生了安全事故,涉案企業責任人可能沒什么“事”,安監人員則要受到嚴肅的紀律處分。
總結辭職報告背后這些難以言說的“細節”,我們不難發現,真正導致安監人員“待遇低、壓力大”的,不是簡單的津補貼問題,而是安監機構的邊緣化,是體制的不公。
編制多少,往往是衡量機構受重視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重慶綦江石壕鎮安監辦,除一名公務員外,其余26名員工,14名是事業編制,12名為臨時工。在這樣一個以煤炭、水電等能源產業為經濟支柱,安全監督尤其重要的地區,如此機構設置,不能不讓人感到意外。編制少,政府投入自然少——以我們一向以人頭來計算行政經費的算法,僅有一個公務員編制的石壕鎮安監辦的捉襟見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不獨在石壕鎮,其實在整個重慶,安監機構都境遇尷尬——據重慶市安監局局長對媒體透露的數據,近3年來,重慶市鄉鎮(街道)安監員換崗率在2/3以上,最多達到150%,很多人不想做安監員。
“很多人不想做安監員”恐怕也不是重慶獨有的現象。一方面,行政機構日益臃腫,行政開支年年增多;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部門如安全監督機構卻被邊緣化。
從這個角度而言,對這場“辭職風波”的追問,不只是重慶綦江安監部門的“家事”,而是整個行政機構改革必須回答的問題。從目前重慶方面的處理來看,除了讓部分安監人員待遇提高外,我們并沒有看到更多令人欣喜的信息。“將安監崗位作為后備干部掛職鍛煉的崗位”一說,也不過是拿安監崗位當“臨時課堂”,并沒有深刻認識到監督機構的重要性,投之以全力加以建設。這多少讓人感到遺憾。(人民日報 郝洪)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被”字一語風行后的權利焦慮
下一篇: 如何對待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