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醫德醫風問題,已成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嚴重障礙。出現這種情況,除了衛生事業的商業化因素,一個重要原因是醫生的收入水平偏低。
據報道,82%的醫生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北京某三甲醫院一位主治醫師(工作約5年)崗位工資680元、薪級工資295元、各種補貼1860元,再扣去公積金等項目后,每月可得2537元。福建省某三甲醫院的住院醫師月工資加補貼約 1200元、主治醫生1200~1500元、副主任醫師1500~2000元、主任醫師2000~3000元。與城市的醫生相比,農村地區醫生收入更低。遼寧省某縣醫院一位工作了七八年的醫生,每月只能拿七八百元。
一面是醫生經濟收入的“洼地”狀態,一面是“藥耗子”絞盡腦汁、腐蝕拉攏,以及醫院科室發展目標功利化的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醫德醫風問題的發生幾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強化醫療道德,不能忘了提升醫生收入。
而國家將基層醫療工作者納入績效工資的發放范圍,將整體提升醫生的工資收入水平。從績效工資在教育系統的實施情況來看,筆者所在的地區,每個教師大概能增加800元績效工資,而過去一個月的工資才1200多元。并且績效工資的發放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比如教師績效工資更傾向一線教師。
顯然,在醫療系統實行績效工資,將有助于培養造就更多“名牌醫生”,因為“口碑就是收入”,將促使醫務工作者注重操守、醫德。
改變醫風不良,就應該從提升醫生收入、加大醫療投入入手,政府應加大對以醫療行業的經濟支持力度,確保醫院履行公益性的“經濟底氣”,大幅度提高醫生的工資待遇,有助于醫療不良風氣的徹底扭轉!有助于公共衛生事業整體水平的提高!(雷振岳)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高分退檔”有何不可?
下一篇: 事業單位應該如何“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