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干部考試中,考官參與是情理之中,而“群眾評委”則出乎很多人意料。據報道,推開面試房間的大門,一位干部面對31人的評委團第一感覺是驚愕:“以前也參加過公開選拔干部的考試,但從來沒有這么多評委。”事實上,這次選拔考試的最大亮點,也正來自這些“群眾評委”。據了解,群眾評委通過“突出基層,覆蓋廣泛”原則推薦產生,這些人既具有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身份,又具有“基層一線”的特點,職業則是醫生、公交車司機、民警、新聞記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等,群眾評委的打分將占總成績的20%。
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議論。贊成者說,群眾評委的出現是現行干部制度框架下的一種民主創新,大量基層代表具有評議權、評價權,增加了干部選拔中的公開度、透明度和民意基礎;反對者則認為,這種電視選秀中常見的“大眾評審團”式的評價方式,缺少干部選拔中應該具有的專業性、科學性,在信息并不充分、透明的情況下,可能會憑印象取人,而忽略了對其能力、作風、實績等方面的嚴格考核。
應該說,在公開選拔副廳級領導干部中將一線群眾的評價意見納入其中,是在彰顯“公開”兩個字的分量,也是傾聽民聲、體現民意的積極做法,體現了主導者的良好愿望和初衷。但是,選拔干部不是搞競選。在公務員體系中,副廳級干部雖然位列高官,但依然是事務和執行層面色彩很重的職位。雖然也會參與決策過程,但其“上情下達”和執行決策卻是重任在肩。因而,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公務員體系中,事務性、公務性官員的選拔、考核、晉升,都有嚴格的考核標準,更多強調其日常公共事務管理中的工作能力、作風和實績。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的開放、透明,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因而,對于一些事務性官員而言,形象上可以不英俊漂亮、不討人喜歡,語言表達能力上也不必有演說家那樣的感染力、號召力,但一定要有成熟的行政經驗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當然,群眾評委通過察言觀色,可以對面試者的臨場反應、表達能力有所評價,但對其所應具有的日常公共事務中的管理經驗和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難以評價。社會管理工作遠不是普通人想像得那般簡單,同時,隔行如隔山,醫生、記者、公交車司機等職業人群,對一些專業性、事務性較強的工作領域并不熟悉。比如,此次選拔中就有四川省環保局副局長的職位,而不了解相關領域知識,就很難作出科學、合理、規范的評價。出于嚴肅紀律和保密原則,群眾評委對應試者的了解比較有限,難避出現打分不客觀的情況。
以前,也有人對選拔干部中存在的“由少數人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現象表示憂慮,引進群眾評委的初衷也正是想從某種程度上改變這一狀況。“選拔干部,讓群眾有發言權”的想法固然可貴,但對于有些職務而言,選拔、晉升、考核的嚴謹、公平和可操作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不過,現實語境下,在干部任用、提拔中能夠有群眾參與,確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值得重視和探討。(中國青年報 劉暢)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車德是道德呼喚更是法律要求
下一篇: 體諒是教師節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