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勞動仲裁是法律訴訟前置程序,勞動者沒有勞動仲裁不受理通知書或裁決書,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去年年底就有報道說,廣東勞動仲裁案件受理已經排到了9個月以后。如果勞動仲裁速度太慢,一方面會讓依法維權成為奢侈品,惡化勞動者本來就比較脆弱的維權環境,傷害勞動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勞動者對等待處理失去耐心與信心,本來希望依法維權者,可能會重新走上過激維權之路,增加政府的工作壓力,損害政府公信形象。
鑒于當前勞動爭議案件攀升的特殊性,政府是否可以考慮簡化勞動仲裁程序,加快勞動仲裁案件辦理速度,或者對弱勢勞動者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護呢?比如,打破先勞動仲裁后起訴的傳統慣例,準許部分擠不上勞動仲裁班車的勞動者直接起訴維權,由敗訴一方承擔律師、訴訟費。或者,由政府給勞動者維權提供制度支撐與法律援助。進一步拓寬勞動者維權通道,降低維權成本,等等。
當然,從長遠來看,化解勞動爭議案件攀升現象的根本路徑在于,進一步優化勞資環境,前移勞動爭議糾紛干預關口;提高政府執行力,加大用人單位違規風險與成本,把勞資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平時的工作中;避免勞動爭議糾紛扎堆、法院疲于應付、勞動者維權無門。(胡 藝)
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酒后打車遭拒逼人酒駕”是個借口
下一篇: 從朱清時從王榮手上接過聘書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