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大地,晉國古都。一張“名片”越來越鮮亮:晉文化。
曲沃是“晉國古都、三晉之源”,有著豐富的文物遺存、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晉文化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一個文化體系分支,與南方地區的楚文化,分別代表了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兩大區域文化,這兩大文化體系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華夏文化的主題。
近年來,為進一步弘揚晉文化,曲沃縣委、縣政府實施“文化立縣”戰略,以傳承弘揚晉文化為主線,著力建設全國晉文化研究開發基地,完善晉南根祖文化,緊扣曲沃“晉國始封地、都城——故絳所在地、宗廟社稷所在地”的歷史定位,使文化影響力轉化成旅游發展的競爭力,把旅游外向力轉化成文化發展的承載力,不斷加大以晉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繼而在全國范圍內完整展示晉文化。大手筆進行文化重建。
6月14日是第九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屆時山西省主會場活動將在曲沃同期舉行,見證了文化繁榮發展與軟實力的提升,也見證了一個縣的文化探索。
縣委書記朱曉東無不自豪地說:“我們注重挖掘曲沃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傳承好源遠流長的古都文脈。今日的晉文化軟實力將成為曲沃明天發展的新希望。”
文化牽手旅游業,共筑全民興旅新格局
曲沃,一個看到晉文化的地方。
該縣制定完善了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依托晉國博物館,打造集遺產保護、文物陳展、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國內外知名的晉文化展示平臺,建設全國晉文化研究開發基地。以文化引領旅游,以旅游彰顯文化,形成了晉國博物館文化游、磨盤嶺農業觀光游、澮河自然風景游、景明生態娛樂游、太子灘休閑度假游、橋山黃帝根祖文化游六大精品旅游區,主動融入省、市乃至全國旅游大格局,把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支撐三產、惠及民生,宣傳曲沃、振興曲沃的又一支柱產業。
今年在打造晉文化旅游品牌上,重點推進了晉國文化旅游區、橋山黃帝文化風景區以及曲村大悲院、南林交龍泉寺、澮河民俗山莊、晉都綠港生態園等景區、景點的建設和修復工程。澮河自然風景區“澮河魂”大型人物場景群雕完成制作,核心景區初具雛形。橋山黃帝文化風景區完成了山頂黃帝廟主體、上下山循環步道、山前停車場以及景區一期綠化,相關設施正在加緊安裝,年內整個景區將初步具備開放條件。
山西現存古代建筑18118處,而曲沃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共登錄復查和新發現的古建筑達264處之多,早的近千年,晚的上百年,相當一部分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這些古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瀕臨毀壞。
為切實做好縣域內古建筑及文物古跡的修復和保護工作,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該縣出臺了《曲沃縣古建筑認領保護暫行辦法》。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產權不變,期限不超過30年,認領期滿,古建筑的管理使用權無償返還原所有者,亦可經雙方同意,續訂認領保護協議并備案。《辦法》給認領者一定的優惠政策,誰認領、誰維修、誰利用,既緩解了文物保護法中“分級管理、分灶吃飯”的矛盾,又減輕了政府財力不足的負擔。
一些民營企業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多次對認領名單中的古建筑進行實地考察,精心挑選自己中意的、適合自己認領的古建筑。農民企業家,楊談鄉萬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暢義龍,簽約認領了橋山黃帝廟遺址,擬投資1.2億元興建橋山黃帝廟風景區,總投資已達7000余萬元。
縣工商聯合會原主席黃文生,簽約認領了西海龍王廟,投資200萬元;暢義龍也捐資200萬元,開始西海龍王廟維修工程。楊談鄉義合莊農民鞏代生,簽約認領了義城黃帝廟,投資140萬元,開始義城黃帝廟維修工作。目前,大廟主體建筑重修加固,大殿、獻殿梁架、木構件彩繪,重砌大廟院墻,廟前鼓樓加頂等工程已竣工。縣工商聯合會副主席馮才,簽約認領了南林交龍泉寺,投資400萬元開始進行龍泉寺維修工程。目前,已完成附屬配套建筑、對外開放。
曲沃縣委副書記、縣長郭惠勇說:“我縣圍繞六大景區的開發建設,積極創新建設模式、開發模式、運營模式,努力推進全縣文化旅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向更深層次推進,逐步打響‘詩經山水、晉都曲沃’這一人文品牌。”眼下,曲沃縣文化旅游產業已蓬勃興起,初步形成了以晉國博物館為龍頭,磨盤嶺、澮河、景明、太子灘、橋山“六點一線”精品文化旅游帶。下一步,將著力改善各大景區基礎設施,采取切實措施,大力支持老百姓發展農家旅游,實現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文化融入城鎮化,增強居民宜居幸福感
曲沃,一個摸到晉文化的地方。
該縣按照中央實施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精神要求,大力實施“城建靚縣”戰略,積極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管理維護,著力構建以縣城為核心、小城鎮為紐帶、新農村為支點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格局,快步進入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
在城鎮化建設中,統籌大縣城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注重文化傳承,凝練晉文化元素和特色產業符號,融入城鄉建設的方方面面,彰顯特色和魅力。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以7個中心鎮建設和鋼鐵園區、陸港園區周邊村莊搬遷為切入點,引導生產要素和優勢資源向小城鎮集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小城鎮傾斜,輻射帶動周邊人口集聚。
作為文化大縣,2011年以來,曲沃縣緊緊抓住全省建設大縣城構建城鎮群的重大機遇,選擇了一條打造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發展之路。以東城新區綜合開發工程為重點,累計投資18億元,啟動了主干道路、行政功能區、公益設施區、商業區、住宅區等10大系列30項重點工程,形成了“田園在都市間,都市在田園里”的宜居環境。
目前,在曲沃縣城,這里不僅擁有了高標準的室內體育館、青少年健身活動中心,還有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也紛紛拔地而起,有不少都是城鎮化的結果。
以文化為驅動,提升城市品位。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曲沃縣以晉文化為支撐,在東城新區綜合開發工程中,規劃建設了“一心一湖兩帶八大景觀”,形成了近300畝的公園建設面積,綠化面積達155.2畝,綠化率可達54.%。走進晉都公園、影劇院、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和老年活動中心,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傳統文化在這里延續,古式建筑風格在這里融合。
晉都文化中心的“五館一院一中心”所有場館正在加緊建設,今年7月所有工程將全部結束。萬人廣場、晉國宮、文公舫、如意湖等一系列富有歷史文化特征的單體建筑主體落成后,一個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生態優美、文化彰顯的城市新中心將呈現在沃土大地。
文化激活精氣神,引領群眾生活市民化
曲沃,一個聽到晉文化的地方。
有人說,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進一步使局部文化變成宏觀文化,固守文化變成歷險文化,身外文化變成人格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曲沃的實踐再一次證明,要“文化立縣”,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必須解放思想,不拘一格,敢想敢做,為百姓謀文化福利。
晉國博物館的魅力,催生了晉國歷史情景劇的打造。縣文廣新局組織市文光創作曲沃基地人員,創編了《晉之源》《鳥尊》《晉國博物館歡迎您》《吉祥如意》4首歌曲,《叔虞封唐》《改唐為晉》《退避三舍》《賓至如歸》《既往不咎》等14個短劇。整合文化館,碗碗腔劇團,曲村文化館人力資源38人,集資38萬元,利用3個半月時間完成了4首歌曲和3個短劇的排演,除在晉國博物館獲得試演成功,還將其創作成《晉之源原創歌曲普樂電視》《晉國歷史情景劇第一集》光盤在全縣發行。不僅豐富了晉國博物館景美的觀賞內容,而且使群眾對晉國歷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也對“詩經山水、晉都曲沃”產生了積極的宣傳效果。
文化事業是為了滿足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培養著文化產業的消費群體,培養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這種深刻啟示,同時也在曲沃縣文化建設的努力探索中得到了生動的印證。
今年79歲的民間藝人、曲村鎮下塢村農民鄭月巴,酷愛根藝葫蘆作品創作,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去年,鄭家葫蘆作品參加了由澳門民政總署主辦的山西、四川春節習俗展。剪紙作品《千辛萬苦一襲衣》《中國夢中國喜》以公益廣告的形式,相繼被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采用,并被中國公益廣告作品庫收錄。其孫女鄭亞輝,前不久被聘為山西師大美術學院社團組織特聘教師。
里村鎮文敬村農民、縣剪紙協會主席魯艷芳,其作品深受國內外愛好者喜愛,美國、泰國等國際友人紛紛購買和收藏。在第十屆“中華頌”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中,《龍騰盛世》獲得一等獎,《和平團結一條心》等作品又被《中國紅色經典大型畫冊》收錄。現為香港高等教育研究生院中國文化客座教授。
臨汾市最大的青銅玉器公司——曲沃縣晉華隆藝術品有限公司。研發制造晉侯青銅器、玉器、古印系列及國寶級文物青銅器、玉器復制品、大型園林青銅雕塑、鍛造青銅壁畫等20多類藝術品。同時,還開發生產了皮影藝術幾十個大類禮品集群。
為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吸引力,曲沃還不斷改革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每年夏天的夜晚,在東城新區,有跑步的、有做廣播體操的、有民間藝人圍在一起唱小戲的,最多時達1萬余人。企業文化、社區文化、鄉鎮文化等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形成了“東城之夏”“磨盤嶺之春”“廣場文化活動月”等多個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文化品牌。
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牛春平說:“多年來,曲沃的文化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質。現在搓麻將打撲克賭博的人少了,唱歌唱戲聽戲的人多了,吃飽就睡的少了,鍛煉散步騎行的多了。”
通訊員 王建先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