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劉國柱的名字如雷貫耳,洪洞趙城鎮的雜志《鳳凰之聲》每期的卷首語都是他寫的。在市級的三晉文化研究研討會、堯文化研討會經常看到他的坐位,本人卻經常“缺席”,但主持人都能原諒他,并告知與會人員劉國柱先生發來賀信,而且文字簡明、快捷。得知他耗費數年心血的《追尋父輩的抗日足跡》出版問世,記者采訪了這位老人。
“缺席”原來有因
劉國柱與二兒子居住在臨鋼小區。二兒子患有罕見的疾病——頸椎血管瘺。2007年經過手術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但他從此只能與輪椅為伴,而老伴近年來身體也欠佳。一個76歲的老人同時照顧兩個病人,還要創作,追尋、采訪父輩曾經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目擊者及他們的后人。至此,他經常“缺席”研討會的謎底揭開了。
“范長江、孟秋江、方大曾是我心中的榜樣,幾乎每場戰役都能看到前輩記者的身影,他們是第一代記者,那烽火歲月成就了他們的新聞業績,是后人不可超越的。”劉國柱老人說,我想尋找父輩們曾經抗擊侵略的戰場和父輩們在抗戰初期的運動軌跡,用紀實的手法,再現父輩們抗擊日寇的情景。”
父親是堅毅的抗日戰士
劉國柱曾是山西人民廣播電臺的主任記者兼駐臨汾站站長,退休后居住在臨汾。他是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山西作協會員、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詩集《龍眼泉》《亂墾集》,報告文學《躁動的土地》,散文集《威風情》,歷史著作《趙城與造父》等叢書。《父親在河套》獲“2012年度中國散文年會”二等獎。
劉國柱的父親在抗日戰爭年代是晉綏軍第35軍218旅的營長,名叫劉福星。解放戰爭期間,隨董其武將軍起義。劉國柱就想以父輩抗戰經歷為線索,將那代人在抗戰初期華北戰場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的精神,以記者的廣闊視野和作家的散文筆法,濃縮戰役,突出細節,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滿腔激情融入其中,展現出諸多新發現、新人物、新感受、新亮點,勾勒出抗戰時期父輩們的起始與歸宿。
劉國柱老人介紹,工作期間,他積極向黨靠攏,多次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董其武將軍還為其父出具證明。1979年12月31日,劉國柱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退休后,完成父輩抗戰經歷的想法更強烈,早在奔赴一線調查之前就著手準備資料。
歷時三年完成采訪與調查
“時下的家庭現狀,就是幾年前的真實狀況。”劉國柱指著電腦桌上的三摞、百余冊史料書刊介紹,這些都是從網上和舊貨市場淘回的“寶貝”。
起步時,劉國柱曾向有關部門和史料出版處聯系索取匯集資料,得到的答復令他失望。在朋友的提醒下,他開始上網搜尋,起早貪黑到舊貨市場尋找,每淘到一冊他就熟悉一冊,慢慢積累了一個完整的抗戰初期的華北戰場。
“家中的兩個病人,讓我成了一個‘星期人’。”劉國柱幽默地說,外出采訪調查,最多是六天,第六天下午就得往家趕。回到家就忙得不亦樂乎,而且忙中偷閑整理采訪調查收集的資料。看到“工程進度”按部就班,心中的高興是常人難以體會的。
劉國柱說,3年來,單兵操練,背負行囊走訪了抗日戰爭初期的各個戰場;3年來,重復著翻山越嶺,觀察地形,搜集資料,訪問學者,拜訪老兵,厘清事實,追溯細節,拍攝照片;3年來,足跡遍布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4省市區、50多個縣市區旗,行程兩萬余公里。老人一口氣說出了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白羊峪、懷柔、密云、紅格爾圖、大拉村、十二蘇木等近百個地名。他還找到“武明現象”的后人,用證據證實老百姓將侵略者帶進了埋伏圈。聽著老人的講述,記者仿佛在讀一本抗戰史。
“陽明堡舊址”一章將記者的思維帶進了抗戰電視劇《忻口戰役》,英勇的八路軍將士夜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
劉國柱將簽好名的《追尋父輩的抗日足跡》書籍贈給記者時說,抗戰初期的華北戰場,囊括了經典的抗日影視劇《平型關》《忻口會戰》的情節。該書可將讀者融入戰火紛飛的歲月,成為文字的注釋與解讀,是一部融真實性、資料性、探索性、可讀性為一體的抗戰新作。
記者 王隰斌 祁欣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