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貢院街的菜市場內,除了吆喝聲、討價還價聲外,逛市場的人經常會聽到夾雜著陜西口音的順口溜朗誦聲,不知道的人總會被這順口溜所吸引,然后好奇地詢問旁邊的人,嘈雜的菜市場內怎會有人朗誦順口溜?而知情的人總會笑呵呵地說:“這是我們市場賣花生的老陳,別小看人家的順口溜,說不定以后是要上春晚的!”
知情人口中的老陳名叫陳五,今年53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和哥哥從老家陜西省銅川市耀縣來到臨汾,白手起家。利用30年的艱辛奮斗,他擁有了自己的門面、生意、房子,也將根深深扎在了這里。12月4日,記者走進熱鬧的貢院街菜市場,在一片討價還價聲中,采訪了陳五和他寫順口溜的故事。
“我寫順口溜是有目的的,因為我想讓人給我的順口溜譜曲成歌,然后唱到春晚上面。”陳五的開場白極為認真,尤其是說到上春晚時,他的表情非常嚴肅,樸實的神情寫在了臉上,一點也不像玩笑。我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想法了,前幾年,我一直想這么做,但是我一個高中畢業的人,又在市場里打拼了30年,沒有什么文化,只能把我想到的和感受到的用順口溜表現出來,找音樂老師幫忙譜曲成歌,然后上春晚!”陳五說。
“年景美啊有吃穿,年景美啊心喜歡;掛紅燈籠貼對聯,紅紅火火慶豐年…….”
“年年年來糧豐收,挑上重擔跑得歡;種田國家補助款,政策好來民稱贊…….”
翻開陳五的記事本,里面所有的順口溜都充滿著一股質樸的氣息,雖無華麗的句組和優美的詞韻,但朗誦起來卻是那樣的津津有味,聽起來是那樣的回味無窮。“老陳現在就迷順口溜,迷中國文字文化,他老是突然問我們,為什么‘年’字要念‘nian’呢?因為那是有原因的,在莊稼漢、老農民的眼中,谷子壓得肩膀粘’中的‘粘’字就是咱們要過的‘年’字。”陳五的鄰居告訴記者,雖然陳五對“年”字讀音的解釋有些牽強,但這個解釋透著一股喜慶、一分憧憬和一分祝福,大家喜歡這個解釋,也樂得陳五這樣去解釋,而這些解釋也直接體現在了陳五的所有順口溜中。
“轉眼一年就要結束了,馬上要過春節了,我一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我的順口溜可以上春晚,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在大年三十夜里,用我的順口溜給全國人民拜年,我就高興。”說到上春晚,陳五的臉上洋溢著一份期待,他說:我知道上春晚是一個夢,但我想我們這些原先吃都吃不飽的農民漢子如今都可以過上錦衣玉食的都市生活,那還有什么實現不了呢。我不圖名、也不圖利,人們常說‘五十知天命’,我今年53歲,回想起自己奮斗的半輩子,心中就一陣感嘆,是新中國讓農民翻身當主人,是改革開放讓農民奔向小康,我家世代為農,我只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幸福生活的感受。”
一個曾經連肚子都吃不飽的陜西莊稼漢,跨過黃河來到臨汾謀生,靠30年的打拼,有了現在的好生活。樸實的陳五將自己的經歷看在眼中、裝在心里,他需要一個機會,一個舞臺,來告訴他人自己現在的幸福。我已經將我的作品寄給了春晚節目組,就是不知道人家會不會考慮。”陳五說,不管上春晚的路最后會不會實現,自己編寫順口溜的計劃都不會終止,他會一直寫下去。記者 蘇亞兵 楊全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