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村里娃,從小看慣了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和貧窮。大學畢業后的他回到農村,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見到農民依然用傳統的種植方式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落后與貧窮在這位年輕人內心產生了巨大的震蕩,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有所作為,改變這里貧窮落后的面貌。他叫劉釗,是安澤縣冀氏鎮良種場村的科普帶頭人。
良種場村地處偏遠山區,村民靠種地為生,村里沒有任何增收產業。劉釗至今記得,那一年他到良種場村任職時已將近入冬,隨處可見村民院子里囤積的玉米,農民沒事就蹲在村頭曬著太陽,寒風吹得落葉四處飄蕩,顯得整個村莊愈加蕭條,一種落寞的感覺涌上心頭。
既來之,則安之。劉釗決定從關乎老百姓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做起,真正為村民做點實事。良種場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土地優勢,何不在土地上做文章呢?文章做得好不好,關鍵在技術,劉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農民普及科學種植技術,讓他們相信只有依靠科學才能發家致富。然而信心滿滿的劉釗在挨家挨戶的走訪時卻碰了一鼻子灰,農民似乎對他的依靠科技調產致富的理念并不感冒。正當劉釗一籌莫展時,村西頭的朱大爺向劉釗道出了原委。原來幾年前村里也發展過別的產業,種過藥材、紅果等,但是作物成熟后卻賣不出去,農民自己找不到銷路,最后東西都爛在地里了,賠的血本無歸,大家還是覺得種玉米保險。
為了讓農民重新豎起調產致富的信心,劉釗邀請縣科協專家到良種場村實地勘查土壤、水質等條件,在縣科協的指導下,劉釗決定在良種場村發展百畝優質土豆種植,同時采用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形式經營,為農民提供種子、技術、銷售一條龍服務,徹底打消農民的顧慮。在劉釗的努力下,2011年3月份安澤縣樂園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終于成立了,當時正值春耕播種季節,劉釗和村民李虎山又馬不停蹄地跑市場找種源,幾經周折終于從外地調回了種子。老支部書記則跑到長治農貿市場,購回了地膜。第一年種植時,為了降低風險,劉釗只讓每戶試種兩三畝,耕地、播種、鋪膜、放苗……全程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
四個月的生長期對劉釗來說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肩負村民的信任和期盼使他不敢有絲毫懈怠。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良種場村的土豆個大賣相好,幾天的時間就銷售一空。待最后村民算賬時發現,種植土豆比種植玉米每畝多收入300元,農民終于嘗到了種地的甜頭,個個笑得合不攏嘴。
小試牛刀成功后,劉釗想要嘗試拓寬良種場村的增產增收類型,為此他經常去外地學習考察,在對洪洞縣萬安鎮西梁村的林下經濟實地考察后,他認為良種場村有優勢搞林下經濟種養殖,他的想法得到 了良種場村委的大力支持。
切實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良種場村的村民們明白只有學習科學技術,參加技術培訓,脫貧致富的愿望才能早日實現。如今,良種場村又先后成立了養豬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社,以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還的原則經營,村民們找到了一條通過科學技術走上致富的道路。
現在的劉釗正在為他的林下經濟計劃忙碌著,他說:“我是村里娃,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是我的責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地當好他們的科普帶頭人,讓農村經濟越搞越好、越搞越活?!?/p>
(記者 李衛紅)
責任編輯: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