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遍祖國的錦繡河山
——我市水彩畫家吉成林小記
臨汾新聞網訊 這是黃河壺口瀑布、這是桂林山水、這是萬家寨水庫、這是西藏高原……
吉成林和學生正在探討作畫技藝。
在堯都區東關古玩城吉成林的畫室里,精神矍鑠的古稀老人吉成林如數家珍般地盤點著他的畫作。多年來,吉成林把深入生活作為他創作的源泉和第一要素,一有機會就外出采風,冒著朔風踏著冰雪觀北國雪景,頂著烈日寫生黃河壺口,迎著秋雨不畏艱險去領略太行雄姿,甚至帶著疾病瞞著家人到南疆天涯海角……黃河、長江、黃山、太行、長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1938年,吉成林出生在襄汾燕村,也就是現在的燕村荷花生態園。傳說燕村就是“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兒歌發源地。1948年,在燕村讀小學的吉成林領到了解放區的新課本,封面上毛澤東和朱德的木刻像非常逼真,他就在作業本背面不停地認真地描摹,一段時間后竟然畫得惟妙惟肖,這件事在學校引起了轟動,他也博得了一頂小畫家的桂冠。多年后,吉成林曾經為生養他的燕村寫過這樣一首詩“春天桃花紅霧裹,夏天荷香伴清風,秋天汾流起金坡,冬天南北觀雪龍。”他說,是燕村美麗的山水,給了他藝術的靈感。
1959年,高中畢業的吉成林,由于對美術情有獨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先后師從徐悲鴻、齊白石、吳冠中的弟子;他從張一芳那里學到徐老的素描功力,從王紹尊那里學到齊老大寫意水情彩韻,從吳冠中先生的多個弟子中學到寫生、構思和創意。在水彩畫創作中,他以大自然為師,博采眾長,融中西繪畫于一體,被譽為“色彩王”。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吉成林憑著濃郁的黃河黃土風情、風韻、風味的水彩作品和論文,成為臨汾第一個用水彩畫作品加入中國美協的會員。從加入中國美協的那一天開始,吉成林暗暗發誓,一定要用手中的畫筆,畫遍祖國的錦繡河山。
盤點祖國的錦繡河山,首先在他腦海里浮現的是黃河壺口瀑布。每年七月黃河暴漲,在山西吉縣壺口瀑布,水勢由高而來,飛流直下,形成落差的壯觀場面。經過許多次的赴壺口瀑布寫生,吉成林發現,壺口瀑布最震撼的莫過于黃河落差和激流中的水紋,為了全力捕捉水流的軌跡,表現這一瞬間的感覺,他幾乎傾注了全部精力和藝術表現手法,這就是他的《金色搖籃》。專家點評這幅巨作:其畫畫出了黃河的奔騰咆哮之勢,畫出了金色搖籃的神韻,畫出了中華民族母親河的精神,其作品寓意遠遠超過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自從藝的那一天起,西藏就是吉成林向往的地方。他記得,第一次進藏采風是在2002年7月,歷時半個月,獲得了大量資料和創作素材,《高原·陽光·小康》就是回來后創作的巨幅水彩畫。這幅畫畫出了西藏的壯麗和牧民們在祖國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該作品獲得了2004年山西省巨幅水彩畫創作二等獎。
吉成林說,不到西藏,就不知道天空有多藍,空氣有多新鮮;不到大昭寺,就不知道信仰有多虔誠;不到那曲,就不知道草原有多寬廣,牛羊比星星還繁……那里的藏民、服飾、風情、信仰歌舞等民風民俗遠遠超過了你的想像。
1994年,吉成林選擇深入黃河,了解黃河萬家寨樞紐工程。去后寫生拍照,積累了大量資料,回來激動非常,畫了一些習作,畫作《跨世紀的輝煌系列——萬家寨的霞光》就是他和學生高翔完成的。在他的畫里,金色的霞光灑遍萬家寨的每個角落,黃河東岸西岸,上游下游方圓多少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是一片日夜奮戰的繁忙景象,開山機、運石機、破碎機忙個不停,工人師傅們都沉醉于勞動的幸福中,這是跨世紀輝煌的前奏,是美麗的序曲,為子孫萬代謀福利的一部歷史畫卷。
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翻過,吉成林的眼睛里滿是憧憬,他說,這一段時間很忙,沒有顧上出去,下一站是赴海南,畫天涯海角的旖旎風光。
用手中的畫筆,畫遍祖國的錦繡河山。是這位執拗的古稀老人一直堅持的夢想。
記者 劉晚 文/圖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