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都市白領變身牧羊人
臨汾新聞網訊 藍天白云,霍山腳下,霍州市陶唐峪鄉南李莊村,青年創業者王冰正在他的牧場里觀察羊兒,做養殖日記。
兩年前,他還是一個上海的白領。現在,他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牧羊人。放棄衣著光鮮、收入不菲的大都市白領不做,回到充滿泥土氣息的鄉下,整天跟草料和羊群打交道,什么力量讓王冰做出這樣的選擇?近日,筆者專程采訪了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者。
辭職,回村養羊去
2013年12月底,供職于上海某外貿公司的青年白領王冰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辭職,回村養羊。
王冰在大學修的是國際貿易學。10年前,他和愛人朱俊麗一起懷揣著美好的夢想來到上海。10年打拼,王冰已成為一家外貿公司部門經理,年薪20余萬元;愛人也在一家上市公司擔任高級財務會計。他們在上海有戶口、有房、有車,過著令人羨慕的都市白領生活。
可他為什么會放著令人羨慕的都市白領不做,回鄉牧羊呢?
“雖然我在上海有不錯的發展,但畢竟只是一個打工者。我想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這也是我的一個夢想。”王冰道出 自己的心聲。
中等身材、短發、近視鏡,臉色微紅,干練儒雅,是王冰給筆者的第一印象。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農業不是很陌生,國家這幾年很重視農業,國內一些知名大公司也紛紛涉足農業延伸產業鏈條,未來10年也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黃金10年。”對于為什么要養羊,王冰有自己的見解。
最初做出這個決定時,王冰心里十分糾結。“好不容易從農村走出來,又要回去創業,我萬一失敗了,以后該怎么辦?”剛開始,妻子不同意他的做法。經反復論證,看見丈夫對事業執著的追求時,妻子終于改變了態度,她對王冰說:“你要回家,我也辭職,我跟著你……”
建牧場,在挫折中前行
妻子的家鄉就在霍山腳下,自然環境好,空氣質量好,適合搞養殖。經過一番深入的市場調查,又反復征求家人、朋友的意見后,王冰決定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瞄準高端市場,發展綠色養殖。
2014年4月,“霍州市聚盛牧場”正式開工建設。牧場是王冰實現夢想的舞臺,但要建好舞臺、唱好“羊戲”、發好“羊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租地、辦證照、蓋圈舍、收草料、購種羊,他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2014年8月,占地30畝、總投資1500萬元的聚盛牧場建成投產。連他一共8個員工,每天鍘草、備料、飼養、剪毛、接生……從早到晚忙碌著。整天吃在牧場、住在牧場,王冰感到自己真正成為了一個牧羊人。
“養羊這個活兒,不好干。”2014年入冬時分,王冰的第一批羊羔面臨到過冬的大考驗。“也許是不適應當地氣候,也許是小羊體質較弱,那些天,我日夜不停地悉心照顧這些小生命,為它們打針、吃藥,可最終還是有幾只小羊死了。”提起那次挫折,王冰仍有幾分惋惜。
“僅靠理論是不夠的,必須和實踐結合。”之后,王冰一邊專攻養殖專業知識,一邊爬在羊圈邊觀察羊的動態。
立足高遠,把羊賣到大都市
技術問題解決了,可隨后銷售的問題卻又擺在了他的眼前。
“2014年冬,毛羊市場價格下滑到每斤8元左右,今年仍在8元左右。一斤毛羊拋去成本,幾乎沒有利潤。”王冰說。
王冰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采取搭配不同品種,延長出欄周期,雖然能抵御一定的毛羊市場風險,但要贏得穩定的利潤,還是要主動出擊,延伸產業鏈,搞屠宰加工。現在已經有一部分羊肉在自己開的燒烤店做終端銷售。無公害純正羊肉,頗受顧客青睞。雖然只在銷售上做了積極的嘗試,但也讓王冰看到了希望。他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沒有做不成的買賣,只有不會經營的人。”
聚盛牧業目前擁有5個養羊大棚,存欄1500只,主要有杜泊綿羊、薩福克羊、黑頭羊、小尾寒羊等優質品種。王冰還承包了100畝土地,種植玉米、苜蓿等作物,采取純天然的養殖方式,一方面降低了飼料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羊肉的品質。
霍州市畜牧中心主任杜繼保說:“聚盛牧場的養殖規模在霍州市是最大的,在臨汾市也排到了前五名。對于這樣的養殖戶,我們在疫病防治、市場信息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建牧場只是我的第一步戰略,下一步,我要帶動周邊農戶養殖,建立屠宰加工銷售產業鏈,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統一分割加工、統一銷售,推動商品檔次向高端產業發展,將羊肉賣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賣到國外去,把聚盛牧業做成霍州乃至山西養羊行業的龍頭老大。將來,我還會殺回大上海!”對于未來,王冰信心十足、壯志滿懷。(朱文平 張軍華)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