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他30年如一日,嘔心瀝血,扎實苦干,創新工作方法,創優品牌效應,創造質量效益;他優化操作,降低渣含銅,為企業減少經濟損失數百萬元;他提出多項合理化建議促生產、保安全、降成本、增效益……他就是中條山集團侯馬北銅銅業有限公司熔煉車間工段長,銅冶煉高級技師劉法軍。
2015年,劉法軍赴云南錫業公司對該公司火法冶煉工藝進行試生產技術服務工作,工作期間,對云錫公司火法冶煉工藝生產指標控制、爐況波動原因、特殊爐況處理、試車方案修訂向云錫公司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決了許多試生產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得到了云錫公司及在云錫公司工作的金川公司、大冶公司、恩菲公司和澳斯麥特技術人員的一致好評,為兩家有色國企的長期技術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礎,為侯馬北銅公司即將進行的1500kt擴產改造項目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此外,劉法軍牽頭協同技術人員開展“陽極爐處理高雜質冷料”技術攻關,科學合理配料,再配以適量的殘極,保證每爐的入爐物料化學成分波動不大;改變操作方法,把原來氧化后期集中加熔劑改為氧化中后期緩慢加入,多次氧化還原改為盡量一次氧化還原到位后扒盡渣。通過技術攻關,提高了陽極銅銅化學品位,解決了陽極銅飛邊毛刺多、板面起泡、弓板飄板、厚薄不均等物理外觀質量問題,提高了陽極爐對高雜質冷料的處理量,單爐加入量由40-50噸增加到60-70噸,在保證質量穩定的前提下,100噸陽極爐單爐爐時由原來的26-30小時,穩定在24小時,相對縮短了單爐爐時,穩定了質量,提高了產量,降低了成本,為拓寬冶煉原料來源,滿足企業連續穩定生產需求提供了條件。
劉法軍擔任工段長期間,帶領工段人員科學合理調控吹煉爐作業參數,利用高溫使爐內銅原料中部分鉛、鋅、砷等雜質高溫揮發進入煙塵;一周期造渣時段調整石英石加入方式,延長一周期造渣時段,降低銅內雜質含量,延長還原分離時間,降低渣含銅,為陽極爐提供質量合格的粗銅;合理調整陽極爐配料比,改變熔劑的加入種類,提高除雜效果;變換氧化還原管的插入深度和角度;深氧化、慢還原、扒凈渣,做好終點判斷,保證陽極板產量和質量。他所帶領的工段連續10年平均每年完成銅精礦處理量55689噸,理論粗銅13686噸,陽極銅26600噸,勞動競賽中,粗銅、陽極銅總產量、單爐產量持續保持第一名。
由于入爐銅精礦含Cu、Fe、S相對低,含Pb、Zn等雜質偏高,放熱量低,煙氣SO2濃度偏低且不穩定,導致渣含銅指標波動大,成本上升。他科學配料,從工藝操作細節、入爐物料品種粒度的大小、參數調整幅度、現場實際采樣巡檢等科學有效的措施入手,使得棄渣含銅年平均比考核指標降低0.02%,每年約減少50噸左右銅金屬量的損失,價值200余萬元。他所在工段對沉降爐電量消耗開展技術攻關,通過采取收集歷史數據、電量消耗勞動競賽、避風就谷合理使用電極、穩定操作參數、避免爐溫偏高等措施的有效實施,電耗由以往的180kwh左右降低到現在的155kwh以下,每月可節約電量108000kwh,每年降低電耗成本約67余萬元。
劉法軍擔任工段長10余年來,根據現場實際操作經驗,提出多項合理化建議。他建議在100噸陽極爐后渣口圍板外面增加水冷爐門框,確保后渣口圍板不被燒損,延長爐子的生產周期。建議實施后,陽極爐生產周期由原來4-5個月延長至11個月中修一次,產生經濟效益400余萬元。他帶領工段把提高陽極板銅品位,解決陽極板飛邊毛刺多、板面起泡、弓板飄板、厚薄不均等外觀質量問題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組織人員微調工藝操作參數,把爐溫溫度控制在1100-1200℃之間,使爐內銅原料中部分鉛、鋅、砷等雜質高溫氣化進入煙塵,為企業經濟效益的穩步提升做出了貢獻。為了保證檢修質量好、時間快,又不浪費耐火材料,每次檢修前,他都會對需要檢修的部位、方案、措施、材料等做好計劃,保證檢修時井井有條。檢修期間,他針對上爐期出現的問題在檢修過程中予以改進。為保證檢修質量,他根據檢修內容和耐火材料清單,提前備料,提前將各種型號耐火材料熟記于心,并且分類擺放至現場,砌爐過程中,經常24小時堅守在現場,確保耐火材料正確使用以及砌筑質量不出現問題,避免返工現象的發生,在他的帶領下,每次檢修都能按時完成任務。
從事銅火法冶煉工作30年,劉法軍積累了豐富的銅冶煉經驗。工段在他的帶領下每年完成銅精礦處理量19萬余噸、理論粗銅5萬余噸、陽極銅10萬余噸;在他的傳幫帶下,多數職工已成為公司基層管理人員和生產骨干。他先后榮獲“中國有色集團杯”第六屆有色金屬行業技術能手、三晉技術能手、市五一勞動獎章、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