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馬女狀元,本系農家女。
少飲東亢泉,長成寫傳奇。
妙筆動京華,勤奮有阿誰?
巾幗畫馬手,悲鴻夫人題。
馬馳京城外,踏花香海宇。
時逢甲午至,百馬開新歲!
五十多年前,臨汾一中學生美術組突然來了一個圓臉小姑娘,十六七歲的樣子,走路風風火火,鞋底敲打著地面,發出“咯嗒”“咯嗒”的聲,乍一聽,仿佛是馬蹄在響。
美術老師尹向前先生不但教學生繪畫理論、技巧,更重視實地寫生訓練,課外活動時間常帶領學生到汾河橋、鼓樓旁、車馬店實地觀察,畫速寫。同學們有的畫碼頭風景,有的畫鼓樓落日,而她——衛國珍竟然到車馬店里畫了很多馬的速寫稿。有時星期天下午從農村返校,也往往會帶回一些不同形體馬的速寫。老師看了不由問道:你怎么這么喜歡畫馬呢?”她傻乎乎地一咧嘴笑道:“我屬馬!”
衛國珍愛畫馬,美術組的同學起初暗地里笑她是“小悲鴻”、“馬駒子”。當她以優異的成績一舉考進中央美院附中的時候,當初的揶揄變成了佩服和艷羨。因為農家女娃考進了北京,這在她的家鄉東亢村、在當時的普通中學乃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
“馬駒子”咯嗒、咯嗒”風風火火地進了北京。196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衛國珍又在中央美術學院進修國畫專業,畢業后留京從事美術教育工作。
大約1988年的一天,聞訊當年的“小悲鴻”來臨汾探望恩師尹向前先生,也趕過去與之會面。閑話間,知道衛國珍畫馬的技藝大有長進,她對馬的研究幾乎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早在1979年就認真研究徐悲鴻的畫馬技法。對于馬的一縱一弛、一動一靜,風中雨里的情態,骨骼肌肉、鬃毛馬尾的變化,都做了快速的勾畫;從公園里供游客玩賞的溫順的馬,到草原上奔馳縱橫的烈馬,她都進行了細微的觀察。臨摹韓干的靜馬,再到臨摹徐悲鴻的動馬,努力揣摩、體悟悲鴻馬的情韻、神姿,以致把天上的云、水里的影都常常看做是“馬”,真可謂“遷想妙得”,移情”于馬,步步深入地領悟、繼承了徐悲鴻畫派的一些風格,畫出了“衛氏馬”。后來,她畫的《萬馬奔騰圖》在《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中國婦女報》多有發表。
1991年4月,衛國珍有幸見到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女士,廖靜文高度評價了衛國珍畫的“馬”,并為其親筆題字,贊譽為“巾幗畫馬第一人”。
當年與馬癡情結緣的“小悲鴻”,如今真的成了徐悲鴻的畫馬傳人了!
嗣后,衛國珍先后于北京琉璃廠文化街、首都博物館和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成功舉辦了幾次個人畫展;到九華山、內蒙古大草原等地交流畫藝。作品《一馬爭先萬馬奔騰》在各重要媒體以及世界畫集、刊物中發表,深受社會業內人士的喜愛。她現在是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徐悲鴻藝術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馬文化博物館藝術顧問。畫馬的作品獲得的獎項與榮譽簡直數不過來。
衛國珍的“馬”到處騰躍,成了“飛馬”,飛往世界各地。1996年9月,她應邀參加北京市國際書畫藝術博覽會。作品在港、澳、臺等地,以及美國、加拿大、韓國、新加坡諸國巡回展出。
“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屬馬的衛國珍,性格里有馬的習性(馬的習性是站著睡覺),被譽為“畫馬女狀元”。與她打交道的人都說,衛國珍不僅辛勤堅韌,而且心地善良,樂于助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倡導者,她常常將作品捐贈社會,為公益事業盡著自己的綿薄之力。
甲午開歲,馬年伊始,衛國珍這位屬馬、以畫馬馳名的女畫家,又要奮起龍馬精神,畫一部長卷《百馬圖》,她正和另一位畫馬女圣手愛新覺羅·夢玉聯袂畫《百里奔馬圖》,作為給馬年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禮物。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