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中學是中共太岳區黨委和太岳行署的前身—— —山西省第三行政專員公署路西辦事處,根據1940年初夏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會議上關于根據地教育建設的要求,于同年8月1日在沁源縣城創立的,是太岳革命根據地最早的一所中學。1946年3月,為了吸收更多的洪(洞)趙(城)青年入學,太岳中學在洪洞廣勝寺成立分校。
后歷經多次變遷,于1950年遷至平遙,與平遙中學合并,太岳中學始告結束。
與趙登壽老人會面,是在他位于堯都區三元新村的家中。這個精神矍鑠的老人又是倒茶,又是洗水果來招待我們,絲毫看不出他已83歲高齡。
老人片刻思考之后,呷了一口茶,聊起了6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1944年,趙登壽在太岳革命根據地最早的一所中學—— —太岳中學就讀,當時學校的校校址在沁源。到了1946年,校方為了吸收更多的洪(洞)趙(城)青年入學,在學校地方化精神指導下,并取得專署與地委的同意,成立廣勝寺分校。趙登壽這時來到分校繼續學習。
太岳中學培養的是解放區所需的縣區初級干部,學生畢業后,不再經任何訓練,便可參加實際工作。當時,學生按軍隊的建制編隊編編,學校有機槍、步槍槍,師生共同接受軍事訓練,過著軍事生活。在長期的艱苦環境中,太岳中學師生以武裝保衛學習,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雖然同學們都知道畢業后要為革命工作,但聽到前線不斷傳來的捷報,還是想盡早參軍打仗,,解全中國。當時運城一帶戰斗比較頻繁,趙登記者王隰斌盧凱 壽把自己準備前往運城前線參加戰斗的想法告訴了幾個要好的同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成。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分校老師和同學們還盛情歡送了他們。他們從安澤出發,途經古縣、翼城,最后到達運城,大家顧不得一路的疲勞,馬不停蹄地前往前線要求加入戰斗。然而,他們滿腔的革命熱情還是被澆了一盆冷水,解放軍接待人員以年齡太小為由婉拒了他們。同學們只得返回了學校。
由于趙城是我軍太岳、呂梁兩大根據地的交通線,又是蔣閻部隊南侵北犯的結合點,更是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搶占津浦、平漢和同蒲三大運兵線的西側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的洪洞縣是由洪洞縣和趙城縣合并而成的,當年洪洞縣的解放,主戰場就在趙城。國共雙方爭奪趙城的戰斗打得異常慘烈,太岳軍區的解放軍首次解放趙城后,迫于形勢退出了城池,雙方擺開了拉鋸戰。
有一天,學校吹響了緊急集合號,隨后負責訓練的教員挑選了多名身強體壯的學生,趙登壽就在當中。教員一再強調這是軍區分配的任務,可能對整個戰局都會有一定影響。因為有了開始那次參戰未果的經歷,趙登壽和同學們一直苦于找不到出力的機會,這次的任務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所 以回到宿舍后興奮得一宿沒睡。第二天同學們在學校操場集合后才知道,當時學校抽調多名學生是為趙城前線送太岳軍區沁源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從廣勝寺到趙城有30里地,來回往返就是60里,每人還得背30枚手榴彈,從學校出發到將手榴彈送達前線,必須在兩小時內完成,于是趙登壽與同學們以急行軍的速度奔向趙城,一路非常小心。“雖然沒有沖鋒陷陣,但卻激動得熱血沸騰。”老人至今回憶起來依然很激動。
趙登壽和同學們當天從前線回來后接著上課,令大伙感到奇怪的是走那么多的路,趕得那么急,但是沒有一個人覺得累。
“我們前后幾次一共為趙城前線送了1000多枚手榴彈,不敢說這1000多枚手榴彈能對趙城解放起到多么至關重要的作用,話說小一點兒,畢竟也為趙城解放出了一點兒力。”老人今天感慨道。
后來,學校抽調趙登壽下鄉搞土改,協助村長、干部分土地,為的就是能夠動員更多的農民或青年參軍,進而取得全國解放。
從那以后,趙登壽就走上了革命道路,一直在公安戰線工作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組織上為了照顧生活不便的他,將他調到老伴成云芳工作的臨汾市電控廠。他與老伴同年同月辦理了離休手續,如今過著安逸的晚年生活。
來源:臨汾晚報
【責任編輯: 張華】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