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戶和蒲劇作為晉南地區的兩大地方劇種,經歷數代風雨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然而,通過藝人間的口口相傳終究不能更地傳承下去,于是,張老便萌生出耳聽演員清唱用簡譜記錄保存的想法,再整理成冊用于教學、排練的過程……初見張峰先生是在他剛做完白內障手術在家休養,著名蒲劇演員、二度梅得主任跟心帶領同事前來探望張老不期而遇時,大家對張老55年如一日對蒲劇藝術無私奉獻的贊譽聲中,從腦海中梳理出他的藝術人生脈絡。早在少年時期,張峰便與7個音符結下不解之緣。那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張峰所在的“民革二高”學校編排蒲劇新戲《掃汪》,即吳敬恒罵汪精衛的一出戲,他飾演的吳敬恒憑借嗓音洪亮而在學校迅速唱紅,后成為該校《黃河大合唱》的領唱。1950年,山西省文教廳舉辦第一期“藝術訓練班”,開設的課程有音樂、美術、編劇、導演、表演等,目的是要在全省各縣創辦文化館、文宣組。學習期間,學校讓學員搜記各地民歌、民間音樂,在這個號召下,張峰除記錄了猗氏流行的民歌、秧歌等10余首外,還把其最熟悉的晉南眉戶曲調一起加以整理,共記錄出七八十支曲牌。不久,學校把全省的民歌定名為《山西民歌選》內部刊印,為此還獲得了600斤小米(合舊幣50萬元)的獎勵。
“既然眉戶折子戲能用簡譜將藝人間口口相傳的曲整理出來,那么蒲劇也一定能行。這樣,梨園弟子就能根據簡譜很容易學會老師傳授的東西,流傳多年的蒲劇經典曲目也容易保存下來。”談到蒲劇用簡譜整理記載的經過,張峰如是說。從此以后,凡是有蒲劇、眉戶劇團演出,他都要將演員請到后臺清唱,記錄上一段后,又唱給演員聽,看記錄的是否準確,王存才、堯廟紅、張慶奎、筱嬡娜、王秀蘭、閆逢春等名角他都記錄過。那時,蒲劇正處于青黃不接時期,晉南地區雖有人民、民聲、芮城、五一等劇團,但在山西省舉行的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時,因音樂唱腔落后保守,演砸了鍋,地委決心要調一批業務骨干進團,1955年4月,張峰離開運城文化館,正式調入原民聲蒲劇團(現為臨汾市蒲劇院)工作,親自執筆改編傳統劇目《三家店》,后得到京劇大師程硯秋、美學家王朝聞等戲曲研究院一批專家的贊揚。
“蒲劇的第一部電影應該是《竇娥冤》,也正是拍攝了這部影片,才讓更多的觀眾認識了蒲劇。”張老回憶說。1958年,晉南蒲劇一團赴西北巡回演出,搞創作的行樂賢、張峰等幾人隨即卷入傳統劇本《六月雪》恢復上演工作中,不久,由著名蒲劇演員王秀蘭擔任女主角的傳統折子戲《竇娥冤》進京匯報演出,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文化部領導的高度贊譽。1959年春天,長春電影制片廠派張辛實(該廠創作組長)和曾未之導演來山西具體商定改編《竇娥冤》的事情,張峰擔任該影片的音樂創作。為了把蒲劇《竇娥冤》這部戲通過銀幕的藝術形式更好地表現出來,張峰對戲中的音樂唱腔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既適合演員特點,又適合樂隊演奏,唱腔要求更加規范,使蒲劇音樂創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影片錄制過程中,為使錄音效果達到完美,張峰不厭其煩反復推敲,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有時為了一個唱段,他一口氣指揮樂隊人員排練20多遍直至精準。在對《竇娥冤·夢境》的唱腔設計中,他苦心構思,力排眾議,精心創作出一套完美的唱腔方案。為了給竇娥的飾演者王秀蘭指導唱腔,也為了保護演員的嗓子,他親自陪著樂隊示范掛唱,直到大家都心領神會才開始正式錄音。為了劇情需要烘托氣氛,他在使用二胡、鑼鼓等傳統樂器的基礎上,大膽加入琵琶、洞簫、大貝斯等管弦樂,經過近半年的努力,終于次年元旦拍攝完成在全國公映。“在咱臨汾放映已是后半年的事了,因只有一個拷貝,地區文化宮、鐵路文化宮、市電影院不分白天、黑夜輪流放映,許多郊區的農民都是坐著拖拉機進城看電影,即使這樣,還不忘帶一塊手絹,看到竇娥被綁赴法場開刀問斬時,臺下哭泣聲一片……原臨汾四中退休教師、張峰的愛人李捷先回憶起來仿佛昨日發生的一樣。為了蒲劇藝術的發展,張峰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真是太多太多。對于他執著追求事業而忽略了家人,幾十年相濡以沫的妻子每每提及往事,除了心酸之外更多的是理解。
自1955年從事蒲劇音樂創作、編導以來,經張老編著的有《蒲劇唱腔結構初探》《蒲劇現代戲唱腔研究》《蒲劇音韻》,搜集整理出版《蒲劇音樂》等,創作設計蒲劇影片《竇娥冤》音樂,獲首屆中國戲曲音樂“孔三傳”獎優秀創作獎,參加蒲劇影片《煙花淚》的劇本改編和音樂唱腔的創作設計,并為眉戶現代戲影片《澗水東流》、《一顆紅心》設計了音樂唱腔,創作設計的《三家店》《意中緣》《蛟河浪》《向陽坡》等百余部舞臺演出劇目多數獲獎,編寫的《蒲劇簡史》載入《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為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的《麟骨床》的音樂設計,獲文化部演出二等獎,其傳略事跡分別收入《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文藝家專集》《中國當代音樂家辭典》等。
(記者 王霞)
來源:臨汾日報晚報版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