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有才今年82歲,黨齡62年。他的事跡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有的只是一位鄉里退休老黨員對黨的承諾、堅守與追求。
1949年,19歲的賈有才參加了工作;1950年村里發展了第一批黨員,共3名,20歲的賈有才便是其中之一,且當時被上級任命為村里的第一任村支部書記(縣底鎮賈墻村村支部書記),直到1992年從臨汾市堯都區金殿鎮退休。近日,記者來到開發新村采訪了這位老黨員,聽他講述自己的退休生活。
退休發揮余熱
聊天中,記者發現賈有才的左手失去了食指和拇指,老人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這是在一次戰役中受傷所致的,沒有大礙,你看,很靈活。”1992年退休后,他一直牢記自己曾在黨旗下的宣誓,為了發揮余熱,于1992年開始寫書,書書的名字為《百年家庭》。該書通過簡單明了的文字,講述了從1901年到2000年100年的家庭歷史,通過自己家庭經歷的時代變遷,反映了社會的發展;通過自己從物質到精神的“質”的飛躍,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進步。為了完成這一著作,賈有才多次奔走在太原、臨汾等各大書店,以及舊書市場尋找關于時代背景的相關資料。這本書歷經十年,于2003年終于完成。而這之后他還有更大的目標,要在村里建一個老年活動室。
為了早日實現建老年活動室的目標,一向勤儉節約的賈有才,開始更“摳”了,他從衣食住行中、從日常開銷中,省出一筆筆“私房錢”。光靠自己平日的節省,無疑是杯水車薪,他想到了通過買賣圖書賺取差價的辦法來實現目標。為了降低成本,他總是坐公交車到各個市場批發圖書,然后搬運回現在的居住地開發新村。從堯廟市場到車站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老人都舍不得那幾塊錢的運費,經常是幾個麻袋一條扁擔,硬是用肩挑運到車站。時間久了,身體有些吃不消了。后來在老伴、兒女地勸說下,他才買了輛三輪車。每次出發前,除了精心挑選的書籍外,老人還會在車后掛個“為小孩義務推拿,不收分文”的小牌子,原來,賈有才的爺爺是當地有名的中醫,他傳承了這一手藝。
2009年賈有才靠自己賣書賺的錢,和子女的贊助,在老家賈墻村蓋起了二層樓,用來當村民休閑娛樂的活動室,并進行了細致地劃分(即活動室、娛樂室、文化室、觀賞區、義務看病區、研究科技室)。他還將自己畢生保存的書籍全都貢獻了出來,并花費近萬元購買了一套音樂器材,用來豐富村民的娛樂活動。
促進家庭和諧
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賈有才的公益事業“風生水起”的時候,老伴衛紅梅卻于2009年患了腦血栓病倒在床。年輕時,他在老伴的支持下一心將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因為積極上進,工作干得出色,家里的證書摞了一摞,也為兒女們樹立了榜樣。五個子女在父親的熏陶下,各個學習、工作都非常努力,現均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如今,賈有才家已是四世同堂,老伴是家里的大功臣,累了大半生,在該享受清福的時候,卻病倒了。賈有才不得不放下心愛的工作,體貼細微地照顧著老伴,他說照顧老伴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老伴自患病后就不會說話,身體雖然不能動彈,但心里非常清楚,有時情緒很不穩定,賈有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在平日里能給妻子解悶兒,細心的他還將年輕時學的吹拉彈唱用上了,在老伴心煩的時候,給她唱上一段;不高興了,就講個笑話,每天都逗她開心。“少年夫妻老來伴”,這句話在賈有才身上得到驗證。孩子們不嫌苦累,堅持對老人輪流照看,“烏鴉反哺”的寓言故事也在兒女們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每到年節,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女一大家子人簇擁在老人的膝前一起過節,真是其樂融融。
生活日新月異
采訪中,賈有才回憶幾十年走過的風風雨雨,說的最多的就是“感恩”,就拿路來說,以前可都是黃泥路,出門辦點事經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進出都不方便,特別是下雨天。現在走到哪兒都成了水泥路。他說,道路變好了,環境也變得更美了,各種綠化設施都做了起來,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其次,拿買菜來說,以前沒有菜市場,都是在路邊買的,現在如果你覺得這菜市場里的菜品種不夠豐富,還可直接坐公交車去別的地方買,他說除了道路環境變化大,路邊的健身器材也添置了不少,平時沒事還可以和同齡人結伴活動活動筋骨。
看到身邊環境變得越來越好,賈有才喜笑顏開地說:“感謝黨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相信將來的日子會更好!”記者 亢亞莉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