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蘋果園內碩果盈枝,一個個蔬菜大棚泛著銀波,一座座養殖圈舍星羅棋布,享受著惠農政策的村民們干勁十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大寧縣處處都充滿了特色農業發展的蓬勃生機。
近年來,大寧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十二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翻兩番的目標,把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強力推進蘋果、設施蔬菜、生豬養殖三大富民基地建設。如今,一幅宏偉壯麗的特色農業發展立體畫卷正在緩緩鋪開,如火如荼的特色農業奏響了農民增收致富歌。
蘋果產業借船下海
“三川十垣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是大寧最真實的寫照。這個只有7萬人的小縣,山多資源少、溝多平地少,滿山不見草。如何突破瓶頸制約,走出一條特色致富之路是擺在新一任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面前的重大課題。
大寧縣委書記劉奎生在吉縣擔任縣長期間主抓蘋果產業。幾年來,吉縣蘋果產業大發展給當地群眾帶來豐厚回報仍舊歷歷在目。縣委、縣政府班子認識到發現大寧與吉縣同樣擁有適宜蘋果生產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且兩縣地緣相近,大寧蘋果產業為何不借船下海,搭上吉縣蘋果的順風車。
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組織人員參觀學習后,該縣制訂出臺了《大寧縣加快發展蘋果產業的實施方案》,確立了全縣蘋果產業擴規模、抓管理、促效益的“時間表”、“流程圖”、“任務書”。擴規模,在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全縣八大垣面的適宜空當地塊進行建園,全部栽植蘋果,確保戶均建園面積達到5畝至10畝甚至幾十畝,加速實現“人均兩畝園、家家奔小康”,打破無償供苗、無需返還的舊機制,對果農實行送一苗、活一苗,死一苗、賠一苗的運作模式,提高蘋果栽植的成活率。抓管理,積極開展以外出考察學、引進專家教、辦班集中講、田間地頭練為主的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訓,切實加強實用技術、集雨水窖、微灌的綜合配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推進果園精細化管理。促效益,支持建設一批集研發、推廣和商貿流通、加工貯藏于一體的果業公司,抓好建園規劃、苗木選購、果樹栽植、技術服務及銷售全過程的管理,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有著16年栽植蘋果經驗的安連生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他感慨地說:“以前都是靠自己的經驗摸索,現在不同了,施肥、修剪、套袋都有果樹中心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現場指導說著簡單,但分量很重,比如說套袋早一天、晚一天都會影響到蘋果的品相,品相好了價格也就高了。不光是技術,今年縣里還免費送來了20袋有機肥。縣里統一組織收購,蘋果直接從自家園子就賣出去了。今年我的20畝蘋果純收入能達到15萬元,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看到安連生的果園在政策的扶持下見錢了,昕水鎮樹堤村的村民都行動了起來。今年,該村新增果樹100余畝,全村30戶村民,家家都有了果園。“現在果苗不花錢,管理有專門專家指導,銷路也不成問題,栽蘋果的信心更大了。”該村的安連明道出了村民們栽植蘋果的心聲。
“十二五”以來,大寧縣新增蘋果經濟林8萬畝,今年將在這個基礎上推廣“涌泉灌、防護網、田間路、管理房”四配套的精品果園1500畝……
設施蔬菜異軍突起
立足大寧沿川地帶交通順暢、灌溉便利、氣候適宜的優勢,整合利用扶貧項目資金,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建設一個三川百里萬畝設施蔬菜產業基地,是大寧縣實施富民強縣戰略的又一大手筆。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嚴格把好發展規劃關,按照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條50華里設施蔬菜產業帶。在工程質量關口上,嚴格執行工程招投標管理,嚴格原材料標準和施工標準,使新建的大棚科學合理、質量可靠。在技術指導關口,將采取聘請技術員、統一組織育苗、加強培訓等方式,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的大棚蔬菜生產管理方式和理念。”縣長樊宇簡要的介紹,滿含著大寧人致力于發展蔬菜大棚的決心和信心,令人感奮。
扶貧項目資金主要用于產業發展和大棚基地建設,大棚建成后,配套的水利設施就成了關鍵。在接到任務后,大寧縣水利部門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克服資金短缺困難,高標準完成了水利設施配套任務,為大棚蔬菜的育苗、移栽、正常生產提供了水利保障。與此同時,該縣的交通、林業部門硬化田間道路20余公里,移植柏樹苗木1萬余株。縣農委動員10余名機關干部,長期吃住在村里,積極指導當地農民種植;縣水利局出資2萬元,為菜農購置了噴霧器、農藥等生產資料;環保局出資8000元,為菜農解決資金困難……蔬菜基地項目啟動后,該縣37個單位與多個村委結對幫扶,累計投入扶持資金16余萬元,幫扶農民進行蔬菜生產。各部門的大力支持、機關干部的熱心幫扶,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更加激發了菜農發展大棚蔬菜的熱情和干勁。
為給大地把脈,給蔬菜“配餐”。該縣在相繼實施小流域治理和土地深松平整等工程的基礎上,還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蔬菜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對肥料進行科學配方和施用,極大地提高了產出蔬菜品質。
截至目前,大寧縣在沿川4個鄉鎮8個行政村建成普通拱棚2千多座,全部配套了水利設施,實現了棚內就近灌溉。同時,還及時引進培育了農業龍頭企業山西政拓公司,為全縣菜農提供育苗、技術培訓、蔬菜營銷等服務,把大寧蔬菜打入了太原市場。
生態立縣養豬富民
大寧縣大力發展養豬產業,把生豬養殖業作為有機蘋果、設施蔬菜的配套產業來抓,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目前,全縣已發展龍頭企業萬頭豬場1個、養豬專業合作社15個。同時,大力推廣了“豬—沼—果”生態循環經濟模式,新建和改造沼氣池338座、高標準豬圈248座,全縣生豬出欄量2萬余頭,總產值達2600萬元,生產有機肥料3萬噸。全縣圍繞建立西山百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的目標,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到2014年底,完成生豬出欄5萬頭,2016年底完成生豬出欄10萬頭,2020年達到20萬頭,實現人年均二畝園、畝均兩頭豬。
為了實現規劃目標,大寧縣委、縣政府全力培養三種養殖模式。一是培育龍頭企業。選擇有管理能力、養殖經驗豐富的能人,創辦領辦規模達萬頭以上養殖龍頭企業。要在資金、土地、政策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與傾斜,力爭在3年內達到6戶萬頭以上的龍頭企業,年出欄量達到6萬頭以上。二是培育養豬專業合作社。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積極培育6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個專業合作社力爭年出欄量達到千頭以上,全縣達到6萬頭以上。其中,大寧縣豐冠源養豬專業合作社占地3000平方米,目前有2000平方米豬舍,存欄母豬150頭,年出欄3000余頭商品豬,年利潤達100萬元以上。三是大力推廣“豬—沼—果”戶養模式,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鼓勵果農在果園周邊發展養豬業,力爭全縣養殖戶達到1萬戶,戶均養豬8頭至10頭,全縣達到8萬頭以上,著力形成三種養殖模式相互扶持、相互依托、相互帶動的格局。
在昕水鎮東關村李俊蘭的養豬場,存欄達到600余頭,前景看好,她說:“搞養豬投資較多,市場波動很大,有著一定的風險,但是,有縣委、縣政府的政策優惠和大力支持,通過參加縣上組織的養殖業技術培訓班,我學習到了新的技術,今后只要科學飼喂,有效預防和控制疾病發生,讓豬能少生病、多出欄,就能把養豬事業做大做強,錢袋子越來越鼓,好日子越來越富。”(通訊員 李明珠)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