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牛力
本報11月19日訊(記者 薛琳 通訊員 任曉東)今日,在我國第二個“心梗救治日”(11月20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醫師協會舉辦了以“傳遞生命的接力棒,心梗救治我要120”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據悉,由該協會立項開展的“中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項目”今年5月就在我省啟動,初步建立了由8家急診PCI(可以開展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醫院、30家不可行PCI醫院組成的心梗救治網絡。患者只要撥打120急救電話,就意味著進入了一個“大網絡”中。120急救人員將在符合“就近”原則前提下,通過“大網絡”的系統搜索第一時間判斷出患者所在地附近最具能力的醫院,患者由此“一路暢行”。
在本次活動的山西分會場,省心血管病醫院院長李保說,目前所有PCI醫院都有能力保證24小時實行急診PCI治療,網絡醫院都有能力開展溶栓治療,“數據顯示,1/4的患者不會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而是給家人打電話,等家人趕來后才打120,從而延誤搶救時機。”李保指出,出現意外后,患者要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也能讓醫院迅速啟動有針對性的急救綠色通道,搶得救命時間。李保表示,目前,急診介入手術是治療心梗最有效的手段,但手術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如能在發病后的120分鐘內對患者進行搶救,開通堵塞的血管,將極大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的院前急救體系有待完善、基層搶救水平有限,加上患者就診意識不高、家屬猶豫不決,很多患者發病后很長時間才到醫院,治療受到不同程度的延誤。據悉,目前全國每年有近70萬例心梗發生,僅有3.5萬例獲得了及時規范救治,也就是說,95%的心梗患者沒有得到有效救治。
○延伸采訪
心血管疾病冬季高發專家教你如何“保”心
連日來,記者走訪省城各大醫院了解到,隨著氣溫的下降,心血管疾病患者明顯增多。省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麗貞提醒,秋冬季節,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更加注重自我保健和規范治療,必要時最好到醫院的專科門診就診。
若出汗次數、心痛次數較多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心血管疾病患者進入冬季,身體就很“脆弱”。張麗貞介紹說,自10月以來,該院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就明顯增多,甚至出現“一床難求”的局面。“這個季節,尤其心源性猝死、肺心病及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引發,危險性較高。這是因為進入天寒地凍時節,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上夜間人體基礎代謝減慢,呼吸、心跳和血液流速放緩,負責人體活動的神經支配功能出現變化后,預防功能就隨之降低。”張麗貞說,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及缺血性中風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常易在夜間發病。其實,天氣驟然變冷僅是導致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次要原因。誘發心臟疾病的原因是患者“心中沒數”,如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長期過度疲勞及平時不體檢等,低溫或高熱致使加重或加速誘發疾病,僅是外因。
張麗貞建議,如果家中有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如果發現出汗的次數較為頻繁,或是心痛的次數較多,應該及時去醫院專科門診就診。
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醒來時不要立刻離開被窩,應在被窩中活動一下身體。尤其是老年人,夜間起床去衛生間時要注意穿衣服,防止著涼。洗臉、刷牙要用溫水,洗澡前應先讓浴室充滿熱氣,等浴室溫度上升后再入浴。有心腦血管、高血壓等基礎病變者,在冬季出門時要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等,防止感冒。
適當運動對人體是非常有好處的,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血壓。心血管病人的運動方式一定要講究永恒、規律、循序漸進、適度的原則。對中老年人來說,最好的運動方式就是步行和太極拳。在步行時最好要遵循“三、五、七”原則,“三”即一天走上三千米,走上30分鐘以上,大約每10分鐘走上1000步;“五”是指每周活動5次;“七”是指要達到中等運動量,簡言之就是出點汗,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可以用“年齡+心跳”的數字來衡量,低于170就是正常的。
多注意日常飲食。冬天氣溫較低,很多人在冬季首選的食物基本上是火鍋、燒烤,但冬季吃這些東西并不利于健康。對此,張麗貞表示:“冬季還是應盡量少吃火鍋和宵夜,因為這些食物相對比較油膩,會使得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宵夜會讓胃的負擔過重,不易于消化,對心血管也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有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還要防止便秘。飲食以清淡的飲食為主,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如青菜、水果等,少吃油膩食物,禁忌煙酒,膳食總體上要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要多喝水,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喝一杯白開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心梗。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猝死病人有著年輕化的趨勢。現在的青少年由于不重視運動,體重得不到控制,患上代謝綜合征的也很多。這些青少年也該防范心血管疾病,應該戒煙、限酒、多運動,按時睡眠和休息,定時進餐。
本報記者 薛琳 通訊員 任曉東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