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三五”規劃《建議》解讀之六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制定整個“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不使一個人掉隊,意味著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成果。
堅持共享發展,首先要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全面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要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為此,我省“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富民與強省統一,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切實做好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養老、扶貧等民生工作,使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這既是關于共享發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我們推動共享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共享水平
看得見的幸福才能長久,摸得著的實惠才算擁有。小康,其本身就是增進民眾福祉的含義。當前,越是經濟下行、財政緊張,越要重視民生保障工作,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
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馬彬在談到共享發展時說,要實現共享發展,必須在民生問題上下大力氣,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在全省范圍內加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力度,不斷增強公共服務共建能力,提升人們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共享水平,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加大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力度,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高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與效率,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建議》中提及的教育、就業、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都是涉及公共服務的核心領域。
教育方面,著眼于“提高質量”,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特殊教育發展,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補助,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開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繼續教育,推進教育信息化,健全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機制。
就業方面,要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勞動參與率,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和就業促進計劃,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建立完善促進就業創業資金投入長效機制。
醫療和社會保障方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強公共衛生服務,推進重大疾病防治戰略,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全面推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等。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設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大力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等。
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確保如期脫貧
我們知道,所謂共享發展,就是要在明確“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倡導“機會均等”,倡導“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當前,我省貧困面積大、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我省就有呂梁山、燕山-太行山兩個。
我們的目標是,“十三五”時期每年減貧50萬人,如期實現232萬貧困人口脫貧。具體講,2016年-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和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45萬人脫貧;通過移民搬遷可以解決45萬人脫貧;還有50萬左右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則可以通過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如此,到2020年確保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采取超常舉措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加大扶貧攻堅力度。
在馬彬看來,把扶貧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增強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和貧困類型施策,將“精準定位”貫徹到整個脫貧工作過程的始終,努力實現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以兩大集中連片貧困區為重點,促進形成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大合力,確保全省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
此外,我們還要全面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大財政綜合扶貧投入力度。創新金融扶貧機制,加大貧困地區信貸支持力度,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努力解決空心村問題,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
有人說,獲得感就像金子一樣,擦掉表層,從里到外都會閃閃發光。只有這樣真切的獲得感,才是民生的獲得感,才是老百姓的獲得感。堅持共享發展,實際上就是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一個比較情境下福利狀態的“升級”。而這其中,既包含具體福利的提升,也可以是群體福利身份的確認和改善,包括收入的合理分配也包括生活環境的改善。
馬彬表示,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富的關鍵在于共享,而要進一步實現共富,就應當繼續全面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效率提高同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治理欠薪工作機制,深化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和工資指導,建立保障和促進農民收入多元化增長的長效機制,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
對于如何實施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工程?
《建議》給出了明確答案:即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實施設施提升工程、城市安居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和環境提質工程,不斷加大城市管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租賃住房供給能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污水垃圾處理和園林綠化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完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遷力度,強化垃圾污水治理,加快宜居示范工程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十三五”時期是我們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關鍵的五年。共享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一個都不能少”地走向小康,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本報記者任志霞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