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
---來自清明節的思索
尤彥榮
結繩記事,竹節言時,我想節日便是人類為歲月打的結。而清明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兼容追舊與啟新之意。我國從2008年開始將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正是對清明節文化意義的進一步追尋,啟發人們在紛擾熙攘的快節奏社會多一些對自然,對生命,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淮南子》中記載清明為冬至過后的第一百零六日,春風后第十五日,正值萬物復蘇風和景明之際,也與各地農事緊密相關。“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是華北地區人們系在時間上的結;“柳近清明翠綠長”是北方春天的寫照,“梅雨迎時雨,蒼茫值小春”則是對江南的詮釋。還有家鄉人常掛在嘴邊的“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母親常常告訴我,清明之前不宜動土,她也說不出其所以然,卻每年都嚴格遵守之。對于大自然,總是靠天吃飯的農人敬畏更多一些,尤其在科技與工業化帶來了的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值得慶幸的是,經歷著全球變暖、空氣污染、水土流失的人們終于認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日,是播種耕耘的時節,但它絕不僅僅是農人的專利,它所代表的春和時好,景明物麗寓意了自然和諧,象征了蓬勃的活力。每個人都是美好的沐浴者,也都是自己的耕耘者。每個人都可以出一份力,去建設,捍衛這樣的美好。
除了自然的意義,讓人們銘記肅然的是清明所具有的祭祖掃墓內涵。不管走的多遠,清明這一天人都會盡量回家祭祖,追憶死者,安撫生者,之后繼續前行,以期光宗耀祖。也因為如此,清明節多了一份肅穆,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敬畏。去年11月,在生我養我的貧瘠小山村,我90歲的奶奶去了。我親眼目睹了老人家從人世走向黃土,永遠葬在了那個沒有翠柏蒼松的山頭,也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與單薄。我想,上墳不只是為死者燒下去一掛紙錢一座院子,清明也不只是生者對死者的記掛思念,很多時候,它是我們與生命的一次次對話,也許在荒蕪綿延的黃土地上,在肅穆莊嚴的陵園墓前,在那負載了一個個生命,總結了幾十年時光的一抷抷黃土面前,你才會明白光陰似箭,明白生命的價值,才會反思你走過的路,也才會明了你將會去向哪里。人生需要這樣的扣問與反思,也需要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唯有如此,才是減少那些暴戾事件,喚醒人心,致力社會清明之根本。
此外,清明更是蘊含了深刻的傳統意蘊。如洗桃花水、禁火、吃冷食……在家鄉流行做“寒燕燕”,奶奶在的時候,總是能將一團白面捏成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及其他小動物,小時候父親會將這些面人扎在荊棘針上,供我們放學回家吃。那時候,我們會拿著自家的“寒燕燕”與小伙伴們的比,看誰家的更形象逼真。而今,這些早已遠去,成為一部分人鄉愁里的一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傳統文化則是一個民族植根的土壤。除了將其定為法定節假日外,社會各界積極通過各種方式紀念這一天。堯廟祭祖活動,洪洞大槐樹旅游景點在這一天免費向游客開放……這些都是留住清明之魂,追尋傳統文化的行動。都說銘記歷史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在旋轉于時代洪流的同時,也應了解歷史、弘揚傳統。
清明時節,愿我們多一些敬畏,對自然、對生命、對傳統。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