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最早“中國”龍頭打造帝堯文化品牌
臨汾新聞網訊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襄汾縣文化旅游建設蓄勢待發,未來五年發展目標已經明確:以“帝堯之都·中國之源”建設為統領,把襄汾建設成為晉南根祖文化旅游板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全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全國文化旅游名縣和旅游經濟大縣。到“十三五”末,全縣接待游客數量達到30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0億元。
人勤春早開新局,旅游開發唱大戲。隨著陶寺遺址被證實“帝堯之都、最早中國”,作為帝堯之都所在地的襄汾縣,落實省委書記王儒林“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打造世界一流帝堯之都”的重要批示,接力市委、市政府大規劃、大招商、大開發、大資本、大服務,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建設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發展戰略,積極作為、主動參與,明確“十三五”期間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推動產業轉型的優先發展方向,作為動力轉換的突破口,唱響文化旅游開發利用重頭戲。
堅持規劃先行。制定全縣“十三五”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強旅游產業規劃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等各類規劃的相互銜接,提高旅游規劃的科學性。加緊編制陶寺遺址博物館可研報告,完成主體設計、陳展大綱、布展設計等方案編制,根據陶寺遺址核心區、堯文化產業園、古文明旅游圈的建設規劃,完成遺址博物館項目立項、征地拆遷、手續辦理,5月份啟動主體建設。加大陶寺遺址申報國家考古公園力度,啟動觀象臺復原、宮殿區、墓葬區、宮城墻展示工程,加強遺址核心區環境優化工作,確保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
加快景區開發步伐。建設陶寺遺址博物館及陶寺考古遺址公園觀象臺復原、宮殿區、墓葬區、城墻刨面等核心區展示項目,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現陶寺遺址旅游景區運營;加快堯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在以陶寺遺址、丁村遺址、晉國遺址為核心的山西臨汾古文明旅游圈中發揮龍頭作用,形成以“堯文化”為代表的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對全縣文化文物旅游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啟動丁村、汾城、普凈寺景區建設,挖掘文化內涵,提煉開發主題,形成傳統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雙龍湖、東嶺滑雪休閑旅游景區、堯京葡萄酒莊、燕村荷花園溫泉度假旅游景區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業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形成休閑養生旅游產品。通過景區開發,把該縣豐富的文化文物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該縣將加快建設主要景區旅游公路、連接線、干線公路旅游標識牌、公路沿線游客中心、景區景點停車場、景區廁所等基礎設施,通過五年努力,全縣所有景區旅游交通基本暢通,旅游標識系統完善,旅游廁所基本達標,景區停車場基本滿足需要。適當發展高檔旅游賓館,大力發展中低檔賓館,著力培育景區主題酒店、休閑度假酒店及景區周邊民居式旅游接待設施,到2020年,力爭在現有3家星級酒店、各類住宿接待設施3000多個床位的基礎上,達到知名酒店8家,各類住宿接待設施6000個床位。集合全縣特色飲食,培育以“丁村家宴”、汾城羊肉鍋子等為主的地方風味餐飲企業,打造襄汾餐飲名片。加大旅游商品開發,把唐人居晉作家具、丁村土布、汾城米醋、連村粉條、剪紙、仿古青銅器鑄造等特色文化產品和全縣具有演藝功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旅游商品,滿足游客購物需求。培育旅游中介市場,扶持旅行社發展,2家至3家旅行社進入全省前列。到“十三五”末,力爭 培育1家年產值過億元、5家年產值過5000萬元的旅游產品企業集團。
完善文化旅游發展機制。該縣將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運用信貸支持、投資基金、股權融資、眾籌融資等現代金融手段,鼓勵社會資本進軍文化旅游產業,形成多元投資格局。創新管理模式和發展理念,大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引進旅游專業企業、產業領軍人才、先進開發模式等;加強文化創意隊伍建設,集中包裝體現襄汾文化符號和元素的景點項目,不斷拓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業態,提高旅游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創新推介模式,推進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完善本地直銷與全國營銷的模式;樹立“互聯網+旅游”新理念,推動文化旅游與數字技術、電子信息等現代高新技術深度融合,建立襄汾旅游線上、線下銷售平臺,運用微博、微信、微電影等新媒體營銷,把襄汾最美最亮的旅游名片打出去;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方式,繼續辦好陶寺舞龍舞獅文化節、趙氏孤兒忠義文化戲曲節、龍澍峪祈福節、尉村跑鼓車節、荷花文化旅游節、唐人居非遺文化節等以“堯文化”為主題的節事旅游活動,擴大全縣旅游影響力。(焦玉龍)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