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人人參與 人人享有 人人滿意

2014-08-01 08:29: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文化是靈魂,教育是希望,醫療是保障。我們要在這三方面下苦功、出成績,全力打造臨汾山區文化、教育、醫療‘三強縣’,實現內涵發展、和諧發展。”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隰縣縣委書記王天郎多次在全縣干部大會上說。正是因為這一理念,近年來,隰縣文化教育醫療事業蓬勃發展,成為惠及百姓的最大民生工程,奏響了全面和諧發展的旋律。

    文化事業人人參與

    近年來,隰縣堅持轉型發展文化先行,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縣的實施意見》,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作為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抓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形成,打造“崇德向善好人隰縣”,提煉文化精髓,樹立文化品牌,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精神文明建設潤物無聲。近年來,該縣持之以恒抓道德文化建設,重視典型、培育典型、宣傳典型,開展了“感動隰縣十大人物”“最美共產黨員”“最美村官”和“項目建設十大功臣”等一系列評選活動,講好隰縣故事,傳播隰縣聲音,形成了英模磁場,產生了巨大的磁場效應。四年間,該縣走出孝老愛親孟佩杰、草根英雄來虎平等4名全國道德楷模和100多位省市縣級道德模范。隰縣燦若繁星的道德模范群體,帶來的不僅是多方贊譽,而且帶動了更多的人做好事、當好人,全縣上下形成了學先進、比先進、趕先進的自覺行動。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縣縣委廣泛調研,總結提升,制定出臺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崇德向善好人隰縣”的實施意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形成“爭做隰縣好人,打造崇德向善好人隰縣”的社會氛圍。隰縣“好人現象”引起各大媒體廣泛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山西日報》《山西經濟日報》《山西晚報》、山西電視臺、山西廣播電臺、《臨汾日報》等主流媒體和網站多次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隰縣好人事跡和打造好人隰縣品牌的經驗和做法。在剛剛落幕的中外百年品牌暨中國品牌文化管理年會上,隰縣喜獲“2013年—2014年中國品牌文化十大范例獎”,被授予“中國好人縣”榮譽稱號。
    文化事業發展風生水起。隰縣大力推進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以縣城為樞紐、輻射鄉村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總投資1000余萬元、占地40余畝的隰州廣場于2012年建成,為大型文化活動提供了場所;政府投資建設的圖書館、文化館、奧體中心、廣電大樓等公益性項目成為城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平臺;建成10余處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群眾休閑健身場所,其中龍鳳潭公園被評為“臨汾市十佳主題公園”;全縣8個鄉鎮97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文化站、“農家書屋”、村級文化活動室、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和體育健身設施的全覆蓋。不斷拓展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舉辦了“喜迎十八大、放歌金秋”、“美麗隰州、歡樂盛夏”、春節社火、“想唱就唱、想跳就跳”等大型文藝展演活動;借文化體制改革的強勁東風,組建成立隰縣文化藝術團,每年演出60余場,被譽為山區“文藝輕騎隊”;電影下鄉放映千余場次,圖書下鄉5萬冊。加大扶持獎勵力度,出臺了《隰縣對外新聞宣傳獎勵辦法》《隰縣文藝創作獎勵辦法》和《隰縣民間藝術扶持獎勵辦法》,隰縣文藝創作呈井噴狀態。全縣文藝愛好者編排創作演出了一批形式多樣、主題鮮明、時代感濃、感召力強、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精品力作。與省作協聯合拍攝的大型抗戰電影《血戰午城》榮獲省、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喜豐收》《轉型跨越新隰州》等表演節目在省、市獲獎。老作家王哲士創作的隰縣建國以來第一部長篇小說《大晉商》,大氣雄渾,深受好評;短短幾年出版了《隰州詠唱》《隰行漫記》《印象梨博園》等20余部文學作品。
    同時,該縣還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隰縣民間工藝品研發中心產品多次在全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銀獎。旅游產業星光熠熠,該縣被確定為我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小西天景區、中國梨博園被命名為國家級4A級景區;繼小西天后,大觀樓、七里腳石窟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午城黃土地質公園經省國土資源廳認證,確定為省級地質公園;一年一度的梨花節成為隰縣標志性名片和招商引資的大舞臺。

    教育資源人人享有

    近年來,隰縣緊緊圍繞建設山區教育強縣,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以“創辦好每一所學校,培養好每一位教師,教育好每一名學生”三大夢想為動力,全面推動教育健康發展。2014年,該縣中考高考再創佳績,高考達二本線以上人數124人,達線率為36.4%,從2008年至今實現了“六連增”;中考達市重點高中(臨一中、臨三中、臨七中)143人,達線率在臨汾山區10縣中位居第一。
    教育發展環境趨于優化。實施了“123456”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即到“十二五”末,在縣城創辦一批公立示范幼兒園、兩所高中、3所初中、4所小學,在鄉鎮建設5所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全縣中小學校控制在60所以內。目前,隰縣一中遷入新校址,職中確定了辦學場所,二中、三中、一小、二小擴大了規模軌制,創辦了第四中學,新建第三小學和兩所公立幼兒園,縣城學校可以滿足自愿進城上學學生需求。
    開展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設先后投入6700余萬元,實施了教學樓、宿舍樓、周轉房等建設工程。累計投入650萬元,在縣城新建了兩所公立幼兒園,在農村新建了一所高標準的下李鄉幼兒園,增設了縣城及鄉鎮學校15所附屬幼兒園、6個幼兒班,使農村學校幼兒園或幼兒班實現全覆蓋。
    教育設施設備得到補充。爭取到全省5個縣之一的國家薄弱校改造項目,國家予以下撥900萬元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先行一步,實現了多媒體教室班班通、教學裝備全覆蓋,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縣奠定了堅實基礎。
    教師隊伍素質逐步提升。2009年以來,共招錄421名特崗教師,優化了全縣教師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科結構。2013年,全縣中小學開展了學習型學校創建活動,領導帶頭,全員參與,統一筆記本,不定期檢查,培養廣大教育工作者自覺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學習先進教育方法,開展“名師、名校、名校長”創建活動。
    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推進新課程改革,確定了“主體—和諧—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全縣推廣,每年組織一次課改觀摩會,助推課改工作。課改經驗在省教育廳組織的縣域整體推進課堂改革大會上進行交流,被評為全省縣域整體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先進縣。目前,義務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100%,小學鞏固率100%,初中三年保留率達99%,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9%。完善資助體系,目前,全縣從幼兒到高中生有2151人享受國家、社會團體資助,累計1000余名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享受生源地助學貸款。促進教育公平。全縣小學到高中按照“不分重點班、實驗班、快慢班,嚴格控制班容量”的原則,進行陽光編班;2012年,免除了高中學生學費,實現了從小學到高中12年免學費教育。
    教育管理機制不斷創新。實行精細化管理,制定出臺了中小學、幼兒園精細化管理辦法。全縣中小學均成立了家長學校,定期開班授課,給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知識。實施聯盟校制度,縣城學校選擇一所省級或市級名校進行上掛結對,農村學校選擇一所縣城學校進行聯動幫扶。通過借鑒、利用優質學校的先進經驗和資源優勢,將有力促進全縣各學校轉變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強隊伍素質,提升教育質量。創新德育機制,在全縣中小學開展了“一十百千校園之星”追夢系列活動,即開展一系列活動,培養評選出誠信之星、孝敬之星、環保之星、勤儉之星、智慧之星、文藝之星、體育之星、書畫之星、讀書之星、普通話之星十類校園之星,每類評選100名,全縣共評1000名。
    醫療服務人人滿意近年來,隰縣衛生工作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以維護全縣人民健康為宗旨,以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為核心,著力在三級服務網絡建設、基本藥物制度鞏固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和公立醫院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設西山中心醫院,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健全。新農合制度實施以來,隰縣實行“門診統籌+大病統籌”的雙補模式,每年均制定并實施新農合補償方案,及時調整報付比例,提高報銷比例和封頂線;實行新農合補償資金總額預付制,按照各鄉鎮人口數和參考縣直醫療機構上年度補償金額量確定各單位預付金額,由新農合辦提前支付給各醫療機構,并由各單位直接補償給患者,方便了群眾報銷。合作醫療全縣參合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穩步推進。隰縣2011年開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從當年4月1日起,全縣8個鄉鎮衛生院、5個衛生分院、97個村衛生室全部通過省基本藥物集中招標采購結算平臺采購藥物,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貴”的問題。
    醫療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2009年—2011年,該縣實施了8個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及23個村衛生室建設項目。2011年,隰縣人民醫院由二級乙等醫院榮升為二級甲等醫院。2012年,投資1035萬元建設縣中醫院,投資70萬元建設急救中心和城南鄉衛生院。2013年,完成下李鄉中心衛生院改擴建項目、衛生監督所業務用房項目、單采血漿站業務大樓項目和6個村衛生室建設項目。2014年,重點建設新醫院項目,力爭把隰州大醫院建成臨汾東西山面積最大、設施最新、技術最先進的中心醫院,方便群眾就醫,打造健康隰縣、幸福隰縣。
    隰縣縣委、縣政府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夯實民生事業基礎,在打造臨汾山區文化教育衛生“三強縣”上發力,推動了全縣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全面升級,為轉型跨越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內涵與動力。
    通訊員梁云云 張瑞強

責任編輯:付基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曲阳县| 南投市| 崇义县| 铁岭县| 巴中市| 青神县| 泰安市| 枣强县| 大余县| 晋宁县| 科技| 温泉县| 辰溪县| 洪雅县| 四会市| 龙门县| 威宁| 息烽县| 连城县| 卢湾区| 洞口县| 阜城县| 蓝田县| 托克托县| 开封市| 乌兰察布市| 临潭县| 军事| 泰安市| 文山县| 越西县| 弋阳县| 吉木萨尔县| 尚志市| 汉源县| 辽阳市| 富民县| 德惠市| 吉水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