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號角聲聲催人進,再鼓干勁譜新篇。隨著中國共產黨鄉寧縣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勝利閉幕,鄉寧縣委、縣政府描繪的未來五年發展藍圖也呈現在了百姓面前,奮力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鄉寧的“集結號”。
今后五年,鄉寧縣將緊緊圍繞建成“小康鄉寧”總目標,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加快“五化進程”,建設富裕、實力、美麗、幸福、和諧的“五個鄉寧”,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致力建設富裕鄉寧。用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厚植農業發展優勢,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夯實農業基礎,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在城北塬、譚坪塬等農業生產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堅守耕地紅線,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和改良工程,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健全完善“三權分置”體制機制,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厚植富民產業,按照“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縣經濟林總量達到40萬畝,農民人均2畝經濟林;重點在園區建設、苗木管護、提升效益等方面下工夫,促進核桃產業健康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蘋果、釀酒葡萄、翅果、花椒、玫瑰以及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揮牧坡資源、林下場地、傳統養殖習慣等優勢,大力發展牛、羊、豬、雞等特色養殖業;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支持戎子酒莊等企業以“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做大做強,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和知名品牌,促進農民融入農業產業發展鏈條,真正讓特色農業產業強起來。培育新型農民,深入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就業技能培訓、現代農業經營管理培訓,促進農民職業化水平與農業產業化水平同步提升;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的農村青年、農技推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回村創業;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有序引導勞務輸出,促進就地創業就業,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全力脫貧攻堅,按照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精準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堅持單位包村、干部聯戶、掛圖作戰,全面推行“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機制,對不同的貧困群眾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確保全面小康絕不落下一個貧困戶、一個貧困群眾。
加快推進工業新型化,致力建設實力鄉寧。堅持統籌做好煤與非煤兩篇文章,努力開辟資源型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新路。改造提升煤炭產業,堅持“原煤不出境,精煤做產品,延伸產業鏈”,推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抓好生產運營、礦井建設、產業延伸,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限產量、增效益,確保生產礦井健康運行;全面加快整合礦井改擴建步伐,到2020年全縣兼并整合重組煤礦全部投入運營,50%以上的礦井建成現代化礦井;引領推動縣域內各大煤炭集團,積極發展煤轉電、煤轉化等下游產業,實現原煤就地就近轉化,加快推進光華工業園區2×100萬千瓦燃煤發電項目;支持發展“互聯網+煤炭”等新業態,引進現代科技和管理模式,促進煤炭企業在生產經營、市場開發等方面全方位升級,提升鄉寧優質主焦煤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堅持把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扶貧、采煤沉陷區地面電站、農光互補和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在海拔地勢較高、風力資源豐富的區域引進發展風力發電項目;以中石化鄉寧煤層氣片區開發項目為龍頭,盡快形成煤層氣抽采、壓縮、液化等產業鏈,力爭到“十三五”末,有3-5家規模大、效益好的新能源項目達產達效。著力推進文化旅游業,精心挖掘以“鄂文化”“中和文化”“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縣域旅游文化基因,主動講好結義廟、千佛洞、壽圣寺等鄉寧人文歷史故事,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堅持以山水為骨架、文化為底蘊、生態為主題、地質為特色,做足“山水、鄉村、文化、休閑”大旅游文章,推進生態與文化相結合、促進觀光與休閑相結合,全方位提升全縣旅游品質;早日把云丘山打造成國家5A級景區、戎子酒莊打造成國家4A級景區,積極謀劃黃河萬寶山、高天山、云臺山等景點開發,做大做強鄉寧旅游品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面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政務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鼓勵、支持、推動非公經濟發展,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惠商貸”平臺的作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等適合大眾創業的中小微項目;做好項目儲備,開展“外引內聯”,引導民營經濟人士在鄉寧二次創業、造福家鄉。
加快推進縣域城鎮化,致力建設美麗鄉寧。以縣城為中心,以城帶鄉,城鄉一體,扎實推動以人為核心的縣域城鎮化。全面提升“大縣城”,科學確立縣城“成長坐標”,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努力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提升建設水平,按照規劃積極推進營里組團、幸福灣組團、圪臺頭組團、下縣組團建設,全面打通城區街巷道路“微循環”,穩步推進城鄉接合部城市化;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水電氣熱安全運營保障能力,提高城區污水垃圾處理和園林綠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運用“智慧城市”理念,整合各種資源,加強城市公共管理,增強城市發展活力;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縣城建設管理;積極落實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有序推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城中村和城郊村失地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提高戶籍人口城市化水平,力爭到“十三五”末縣城常住人口達到10萬人。精心打造小城鎮,按照居住集中、用地集約、服務完善、管理科學的要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分類推進新型小城鎮建設;統籌各種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配置,推動投資重點、建設重點、發展重點向小城鎮轉移,推動集中供熱、供氣、供水等基礎設施向小城鎮延伸,更好地發揮小城鎮的區域帶動輻射作用;10個建制小城鎮,要從各自的區位優勢、產業特點、鄉風民俗出發,突出農業產業、工業經濟、生產服務、生態旅游等功能,強化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建設美麗新農村,以“四美兩宜”為標準扎實推進,規劃選址上,尊重自然,順應民意,依托產業,充分考慮人民群眾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便利需要;設計建設上,體現農村特色、鄉土味道、田園風貌;配套服務上,以完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為載體,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遷、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步轉變。
加快推進民生事業普惠化,致力建設幸福鄉寧。堅持普惠性、可持續、均等化原則,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全面增進民生福祉。積極促進創業就業,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就業“需求”,加強技能培訓,改善勞動力“供給”;繼續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搭好創業平臺,強化資金扶持,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支持鄉寧籍高校畢業生回鄉就業、創業;落實有關就業促進政策,推進政府購買公共就業服務,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統籌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口和傳統產業轉型中分流的富余人員、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工作。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全面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持續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打造鄉寧教育品牌;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加強學前教育,合理規劃建設幼兒園;注重發展職業教育,加快推進新建鄉寧職業中學項目;著力提升高中教育,繼續實行“十二年免費教育”,適時普及高中教育。加快社保提標擴面,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持續性為重點,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建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生育保險一體化制度,建立功能完備的失業保險制度,健全工傷保險制度,構建一體化社會保險體系;關心、關注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因災因病致貧人員救助、扶殘助殘以及醫療、就業、教育、住房、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在內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醫療健康服務水平,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鄉村流動,實現縣鄉村三級資源共享;全面提升城鄉醫療、疾病防控、婦幼保健服務水平,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嚴格落實食品、藥品監管責任制;重視老年人健康事業,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發展養老健康服務產業;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加強計生服務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科學化,致力建設和諧鄉寧。切實抓好安全穩定工作,全面加強社會治理,確保鄉寧持久安全穩定和諧。狠抓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要求,進一步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從嚴監督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切實做到安全生產責任、投入、培訓、基礎管理和應急救援“五到位”,確保工人在安全的環境下搞生產;全面加強煤礦、道路交通、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民爆物品、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切實減少一般事故,全力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健全預防治本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夯實安全生產基礎,形成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創新社會綜合治理,以維護社會穩定為目標,以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為主線,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加強和改進村委(社區)綜合治理工作,增強基層綜合服務管理能力和實效;完善“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充分發揮三級社會服務管理中心的作用,加強對流動人口的動態管理和特殊人群的排查管控,嚴厲打擊各類犯罪行為;完善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深入實施“六六創安”工程,創新完善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深化“平安鄉寧”建設。抓好信訪穩定工作,加強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堅持從源頭上減少信訪問題,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順應民意,尋求最大公約數,并用法治方式推動工作;依法依規處置信訪問題,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信訪工作導向;重視群眾訴求,關心群眾疾苦,切實解決好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黨的新理念、新精神、新戰略宣教工作,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凝聚全民共筑中國夢的正能量;扎實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增強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觀念和自覺,營造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環境,不斷深化“法治鄉寧”建設;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和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引導全民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培育縣域主題文化和理性、平和、包容、進取的社會心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師耀澤 黨馮亮)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