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如今,眾多吉縣人給娃娶媳婦、買房、買車,靠的都是“吉縣蘋果”。日前,筆者來到吉縣尋找“紅蘋果”帶動4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真經”。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收了麥子種棒子,年年都是老樣子”的舊農業生產模式是那個年代吉縣的真實寫照。多年來,在吉縣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任接著一任干,換人不換思路,堅持不懈發展“蘋果產業”,吉縣貧困人口已從2011年的2300元標準下的4.8萬人,降至3026元標準下的7705人,降幅達83%。目前,4萬貧困人口已實現脫貧。
為了早日實現全縣整體脫貧,該縣縣委組織部牽頭啟動“深度1+1”企地聯動精準幫扶行動、縣委宣傳部營造脫貧攻堅氛圍、縣人大和縣政協啟動“脫貧攻堅在行動”,為全縣經濟發展注入了發展活力。
說到“吉縣蘋果”,對于眾多“山西家鄉人”來說,已經不算陌生,“吉縣蘋果”開始帶動吉縣貧困人口脫貧,應該說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顯露,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吉縣蘋果從過去的產量5萬噸發展到至今的18萬噸,產值已從過去不足1億元發展到了9億元,在“數字”上已發生明顯的“量變”到“質變”。
筆者驅車沿著彎曲的盤山路,來到距吉縣城30公里之外的文城鄉柏樹村,見到了該村村民葛宏偉,只見他古銅色的臉上,鐫刻著一道道深深地皺紋,兩只小蒲扇似的大手上長滿了老繭。
葛宏偉是2015年吉縣文城鄉柏樹村脫貧戶,過去一家人住的兩孔土窯洞,現在也蓋起了新房。他為筆者算了一筆賬,“2017年我家的6畝果園收入10萬元,拋去4萬元投資成本,還有6萬元的純利潤。現在,兩個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全家經濟收入已經提前達小康了。”
該縣東城鄉柏東村村民景建林,是縣里青年致富帶頭人。他個頭不高、黝黑的皮膚,飽經風霜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留下的痕跡。他家有一片14畝的果園,其中8畝是16年的“老齡樹”,6畝是2017年剛掛果的。2017年,他家的所有果樹結的果子,共售賣了21萬元,除去7萬元的成本,共有14萬元的純利潤進賬。如今,他美滿而幸福的四口之家過得是其樂融融。
吉縣是“全國蘋果之鄉”,該縣11萬人中9.5萬是農業人口,目前已進入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鏖戰猶酣。在蘋果產業的帶動下,吉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11年的2428元,增長到2016年的4661元,年均增長13.9%。
像葛宏偉、景建林這樣靠“紅蘋果”致富的,在吉縣已達4萬人,剩余的7705人,部分已實現政府“兜底”、部分啟動“深度1+1”企地聯動精準幫扶,可以說,吉縣已經在全省脫貧攻堅戰線敲響了“脫貧沖鋒號角”。(閆海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