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具有厚重底蘊的蒲縣元素以創新發展、重構異彩、源源匯聚扶貧扶志的文化力量,為脫貧攻堅錦上添花。
文化元素提升幸福感
立足“送文化、種文化、挖掘文化”“扶志、扶智、扶技”三位一體,蒲縣全力實施鄉村文化陣地達標提升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達到省級標準,電子閱覽室全部開通了免費WIFI,村民可以免費收看到圖像清晰的100余套數字電視節目。93個行政村實現了綜合文化活動場所全覆蓋,達到“十個一”標準,即:一個標識牌、一個圖書室、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宣傳欄、一套廣播器材、一套文體器材、一套健身路徑、一名文化員、一套檔案資料,全天候免費開放,為村民開展活動提供了場所、人員、經費三保障,村村有陣地、人人有去處、月月有活動,提升了群眾精氣神和幸福感。
厚德元素激發內生力
蒲縣組織專門力量,深度挖掘整理“堯王訪賢·堯師故里”,國家級非遺《蒲縣朝山會》,以及當代著名書法家、原國家計委副主任段云,山藥蛋派作家西戎等為代表的本土厚重文化,全力打造“心靈圣境·厚德蒲縣”文化品牌。在全縣傳承以“道德、和諧、法制”為靈魂的東岳文化。以段云書藝館、西戎故居兩個愛國教育品牌為依托,開展“講好蒲縣故事、弘揚革命精神”走基層活動,繪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弘揚愛國愛家、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品牌引領、道德力量、名人感召,感染熏陶群眾立志明智、堅定信心、強技興業、脫貧致富。
以“蒲子好人”為引領,目前已選樹500余名道德模范,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中加入了“家風家教家規”講解,以“蒲子講壇”“蒲子朗讀”為載體,以“講好蒲縣故事、傳播蒲縣聲音、振奮蒲縣精神”為媒介,把“自力更生·勞動光榮”“我脫貧·我光榮”“道德立人·勤勞立家”搬上舞臺送到農家。實施“道德銀行”,將精神扶貧與物質扶貧結合,共享“文化紅利”,激發內生動力,讓貧困戶學有榜樣、行有示范。
非遺元素帶來新訂單
蒲縣持續加大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在做好非遺剪紙、麥草畫、鑼鼓等民俗文化產業的基礎上,文化產業帶動增收創收,實現“富腦袋”與“富口袋”同頻共振,形成聯動合力。
蒲縣巧巧工藝品發展公司采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免費開展技能培訓,帶動300余戶1000余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5000余元。2018年簽下一批2000套生活用品系列產品訂單,編織品首次出口美國,實現了對外貿易零突破。
蒲縣文化和旅游局積極與在外的蒲縣籍中國當代特級剪紙藝術大師賈四貴、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金俊安對接,研判蒲縣代表性文化延伸品,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文旅元素注入新活力
當前,蒲縣全力打造旅游景區“造血式”扶貧。通過旅游景區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設施、交通、環境的改善和相關產業發展,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當前依托舉辦東岳文化旅游節,吸納百余名貧困戶在東岳廟執勤服務,每人增收800元左右,鼓勵引導周邊貧困戶經商擺設攤點,80余名貧困戶均增收3000余元。
持續推進景區“扶智式”扶貧。貧困人口通過在景區直接和間接就業不斷提升個人發展能力,同時,游客將鮮活資訊、信息、觀念帶進來,貧困人口的精神面貌、發展信心、認知能力和專業技能持續提高。蒲縣還在廟會期間以旅促銷,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消費扶貧,2019年,枕頭、土豆、核桃、剪紙等特色產品銷售額達500余萬元。
堅持促進“大眾式”扶貧。旅游景區既可以提供各種就業崗位,也可以帶動手工業、畜牧業、種植業、養殖業、零售業等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崗位對貧困人口的技能、年齡等要求不高,扶貧覆蓋人群廣,帶動性強。近年以來,依托旅游資源,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餐飲項目,先后有五鹿山莊、略東蒙古包、喬子灘農家餐館等10余家農家樂營業,帶動了相關貧困戶就業增收。在依托相關政策,引導創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工作上,與省、市部門對接,整合鄉村旅游資源,推進蒲園生態園、蒲子農耕文化園、克城茂州牧場游樂園創建省級旅游示范村,目前喬家灣鄉馬如河農耕文化園已被列為省級旅游示范村。此外,以全市沿黃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綜合開發為契機,加強與宏源集團投資企業對接,細化相關合作事項,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今年以來,蒲縣繼續創新扶貧工作方法,探索“景區+直播”扶貧模式,開啟旅游景區直播帶貨實現旅游扶貧的新路徑,積極指導群眾通過直播形式銷售農副產品。為科學應用蒲縣文旅元素,編制相關規劃,實施五鹿山生態游,東岳廟朝山游,段云書藝館、西戎故居紅色游,山中鄉村游,薛關采摘游等“一日樂游”精品線路打造工程,進一步提升旅游品質,增強旅游吸引力,形成全域發展新格局,有效帶動農民增收。
記者 鄭紅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