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荀丹薇)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古縣舊縣鎮始終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把產業扶貧作為優化結構、補齊短板的重要舉措,圍繞“產業興旺”,立足自身土地、產業優勢,通過采取“菜單式”扶貧,鞏固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推廣新興產業,形成了核桃支撐、多點開花的產業格局,促使該鎮產業發展由“弱”變“強”,群眾增收渠道由“窄”變“寬”,特色產業托起了農民致富的希望。
圍繞“優”字做文章,持續鞏固核桃產業。作為全縣核桃種植示范基地,舊縣鎮核桃栽植總面積5.4萬畝140余萬株,其中涉及貧困戶594戶,面積1000余畝25000余株,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達1000元。但長期以來,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核桃產業的發展。針對這一情況,該鎮以核桃示范園建設為抓手,以貧困戶免費核桃管護為契機,大力實施核桃提質增效創優工程,一方面以錢家峪、并侯、堯店、孔家垣、西莊村為示范基地,并落實物資保障,進一步提升基地核桃產量;另一方面繼續實施貧困戶核桃管護全覆蓋,由核桃管護經驗豐富的農民成立了兩支核桃管護隊伍力量,幫助貧困戶管護核桃樹,提升核桃質量和效益,努力把核桃樹培育成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圍繞“大”字下功夫,不斷夯實雜糧基礎。該鎮以建設“萬畝中藥材小雜糧油用牡丹基地”為目標,通過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立足優勢產業,發展“訂單式”農業,重點實施了西莊、孔家垣為主的谷子基地和錢家峪、紅寨、安里為主的高粱基地,全鎮谷子、高粱等種植面積近90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面積3200余畝,為脫貧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華海天宇、古縣金米協會等農業加工企業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實施小雜糧深加工,注冊紅寨村、晉古牌古縣金米等品牌等方式,進一步提升舊縣鎮小雜糧的市場影響力和美譽度。
圍繞“細”字出真招,著力提升藥材效益。圍繞5.4萬畝的核桃林地,該鎮結合近年來中藥材種植基礎,因地制宜實施“林藥間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全鎮共栽植白芍、黃芩、柴胡、黨參等中藥材1000余畝,油用牡丹2000余畝,中藥材畝產純收益約1500余元,進一步提升土地收益和效益。特別是今年核桃樹遭受凍災后,中藥材就成了當地農民減少損失、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同時,在錢家峪村建立中藥材示范種植基地,積極采用覆膜打孔栽培、種子播前處理、科學除草、機械化采挖加工等新工藝、新技術,試驗種植丹參、黃芩、生地、白芍、菊花5種中藥材,預計收獲后畝均年利潤可達2500元。
圍繞“畜”字見實效,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畜牧產業發展要靠強有力的龍頭企業帶動。舊縣鎮抓住縣委、縣政府與新大象集團戰略合作的重要機遇,積極推進韓村萬頭新大象生豬養殖項目,如期完成“三通一平”配套設施,成功交付新大象集團,即將開始廠房建設。特別是積極引導貧困戶通過入股參與到新大象生豬養殖中來,全鎮首批79戶貧困戶入股新大象集團,年收益7500元。同時,繼續扶持小曲鵪鶉養殖基地,錢家峪、秦王廟蛋雞養殖和堯店“211”新大象生豬養殖基地發展,更多貧困群眾正在享受著特色養殖業帶來的實惠。
圍繞“新”字求突破,積極推廣高效農業。舊縣鎮充分利用土地優勢、產業優勢,宜農則農、宜果則果、宜菜則菜,依靠“新”字發展產業,圍繞“新”字轉型升級,在產地布局上以西莊、孔家垣、安里、堯店為重點區域,大力建基地、育龍頭、助脫貧,發展西莊、孔家垣軟籽石榴、櫻桃等林果業基地、孔家垣食用菌實驗基地、安里蔬菜種植基地、堯店赤炎椒種植基地,為貧困群眾拔窮根、開富路闖出一條致富路。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