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岸畔的經濟林
——記吉縣新興林業專業合作社
臨汾新聞網訊 位于壺口岸畔的山區吉縣,有一支正在崛起的林業隊伍,它就是吉縣新興林業專業合作社。近年來,該社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林業專業合作示范社”。目前,該專業合作社以荒山造林為主,有成材林兩萬余畝,初步估算林木資產達2400萬元,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中藥材發展模式。
該社于2010年組建,它的前身是1986年組建的莊子村林業生產聯合社,合作社組建以來,主要從事木本藥材、林藥林菌、育苗、造林等工作,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科技和農業相結合、文化與品位相結合的創新型綠色組織,該社以市場為導向、基地為依托,依靠科技進步,預見市場需求,擴大規模,精心管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引進優良品種,發展林業生態經濟。近年來,吉縣新興林業專業合作社以搞好“生態建設、發展林下經濟、造福本社社員、惠及千萬百姓”為宗旨,帶領群眾發展林業生態經濟,先后從山東引進優種桃,進行技術培訓,栽植100余畝,三年結果后每畝年收入達到7000余元。在絳縣引進大櫻桃栽植,栽植30余畝,共栽植近2000株,種植期間,請技術人員教大櫻桃栽植戶修剪和如何管理,效益初步凸顯。
以項目資金為依托,發展林下經濟造福百姓。發展雙季槐。該社在省級專項資金的扶植下,把引進的雙季槐進行高枝換優,砧木嫁接7.2萬余株,通過加強田間管理、澆水、施肥,嫁接成活率達90%以上,苗木生長旺盛,質量合格。發展雙季槐既可以擴大綠地面積,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該社栽植的雙季槐苗木、油松苗、白皮松苗、香花槐等苗木銷售到周邊市縣40多萬株,總收入60余萬元;發展木本藥材。依托中央造林補貼項目,發展木本藥材及林下經濟示范建設基地林藥林菌種植項目,栽植連翹,畝均產連翹150公斤以上。近年來,該社生態經濟建設逐步壯大,帶動周邊村發展苗木600余畝,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為周邊村提供了120多名勞動群體就業平臺,使大家都有活干、有錢掙。
尋找林下經濟新途徑,種植天麻效益初顯。加強造林綠化的同時,拓寬視野,把林下經濟的發展作為一項主要內容,該社開始探索、調查、考察發展林下經濟新途徑。經過考察,從云南引進天然林下種植天麻技術,試種天麻400畝。目前,長勢良好,預計三年后出成品,每坑天麻可產干成品一公斤,共能產干成品3萬公斤。按市場價(中等價)每公斤70元,總價值可達210萬元,除去其他開支99萬元,純收入達111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可帶動出勤勞動力30余人,人均增收可達1.3萬元,天麻種一年可連收4年。
?。?strong>劉京健)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