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貧困孩子享有快樂的童年
——對古縣石壁鄉農村貧困學生的調查與思考
史澎
童年本應該是無憂無慮和充滿樂趣的,然而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的孩子們擁有的童年卻不盡相同。在我調任古縣石壁鄉工作后,發現了這樣一些特殊的家庭和一群特殊的孩子。
石壁村劉忠茂家,僅有的一孔黑暗狹窄的土窯洞,便是全家五口人的棲身之所。劉忠茂的妻子患有腎病綜合征無法下床,只能依靠僅有的幾畝地勉強維持生計。因為她的病,三個瘦弱的女兒同父親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一直在利用節假日打工貼補家用。更難得的是她們還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獎狀掛滿了家里的整面墻。家庭的重擔沒有壓垮她們,她們依然積極向上、樂觀面對。
在石壁鄉賈村,有這樣一家人,戶主叫郭建平,患有高度近視,無法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平時只能靠和妻子打理自家的幾畝土地來維持生計。家里住的房子十分簡陋,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除了一臺老式電視機,最醒目的便是那貼滿整面墻的獎狀。就是這樣的一個家庭,卻孕育出兩個出色的孩子,大兒子名叫郭晉男,去年中考取得了601分的好成績,小兒子郭晉玉開學就上五年級了,期末考試成績差4分滿分。當其他孩子還在享受暑假的歡樂之時,年僅16歲的郭晉男毅然決然地背起行囊去打工掙錢,以賺取自己下學期的生活費用。11歲的郭晉玉也已幫家里干農活,分擔家務。當問到郭晉玉長大以后想干什么的時候,他說:“我長大了想當醫生,治好爸爸的眼睛。”
在石壁鄉高城村有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四口之家。周金生,這個勤勞樸實的農村漢子獨自帶著三個孩子艱辛過活。幾年前,妻子因病撒手人寰,他便獨自撫養著三個孩子,擠在一間破舊的小窯洞里,除了電視機,再也沒有一件像樣的家當。19歲的周志剛是家中的長子,目前已經開始了打工生涯,妹妹和弟弟都在石壁鄉中心小學上學。在和我們交談的過程中,周志剛說:“做出輟學這個選擇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弟弟、妹妹還小,爸爸一個人支撐這個家很辛苦,我是家里的老大,應當幫爸爸分擔家庭的負擔。只要弟弟、妹妹能好好上學,我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周志剛就這樣把希望留給了弟弟和妹妹,竭盡自己所能,為這個家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
作為黨的基層組織領導者,我們有責任領導群眾戰勝貧窮、走出困境;有責任救救那些瀕臨失學的孩子們,讓他們同所有少年一樣接受學校教育,享受兒時的快樂。為此,我們著重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在黨政合力上抓推進。
我們把加強關心下一代工作作為鄉黨政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細化了關工委成員單位職責,明確了關工委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各單位密切配合,互相溝通,初步形成了齊抓共管的格局。此外,鄉黨委、鄉政府堅持定期研究關心下一代工作,研究解決關心下一代工作經費保障、貧困生救助等問題,黨政班子成員與特困生對接,實行結對子,幫助他們解決具體難題。
二是大力宣傳表彰,在營造氛圍上抓推進。
我們在充分發揮鄉關工委主力軍作用的同時,引導群眾自覺關注、參與、支持關心下一代工作。適時召開關工委工作表彰會,對每年做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堅持每年召開1-2次關心下一代熱心人士座談會,聽取各界人士對關工委工作的意見及建議,在全鄉上下營造了濃厚的關心下一代工作氛圍。
三是完善工作機制,在強化落實上抓推進。
鄉黨委、鄉政府研究部署全鄉關工委的各項工作目標及獎懲辦法。對關工委工作做到“一項機制、二個落實、三種納入、四個同時”。即建立一項長效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經費、落實人員,確保有專人主抓關工委工作,形成網絡化管理;把關工委工作納入黨委工作日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納入有關領導職責范圍;與其他中心工作任務同部署、同檢查、同總結、同考評,真正把青少年的事抓在手上、放在心里。
(作者系古縣石壁鄉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