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五條路徑” 加快“五大發展”
——四論深入貫徹落實市黨代會、市“兩會”精神
本報評論員
今后五年,我市要全面實施“345”戰略。這其中,走出“五條路徑”的戰略選擇與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一脈相承,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臨汾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換言之,在準確觀察全市未來長期的發展趨勢走向之后,市委給出了“五條路徑”這一符合現實的最佳選擇。不難看出,五條路徑”就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出符合臨汾實際的發展新路徑,必將在今后五年乃至更久推動臨汾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傳統資源城市和經濟后發地區,臨汾必須切實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堅持崇尚創新,走出擺脫資源依賴,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要從煤炭思維、資源依賴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堅定不移加快轉型升級,努力實現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
通過改造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加強技術、工藝和管理創新,全力促進傳統產業走出困境,煥發新的活力和生機。加快發展現代新興產業,把文旅產業打造成全市戰略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發展壯大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發展動能轉換,把科技創新作為動能轉換的核心要素,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科技應用示范工程和重大產業化項目;把園區發展作為動能轉換的重要載體,引導人才、資本、技術、項目等要素向園區集聚,提高園區的產業層次、科技含量、經濟規模和循環水平。
協調既是發展手段,也是發展目標。強化協調發展意識,堅持全市“一盤棋”,綜合推進城鄉、大小縣共同發展,更加注重協調,走出縣域均衡發展、城鄉一體推進的新路徑。區域間良性互動,按照“沿汾崛起、兩翼齊飛”總體布局,推動“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西山主體功能區、東山低碳循環經濟區三大板塊協調發展。城鎮化有序推進,按照“一帶兩圈多點”城鎮化布局,加快中心城區、大縣城和重點鎮建設,力爭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扎實做好“三農”工作,持續提升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追求美好的重要體現。要牢固樹立“綠色化”理念,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堅定不移走綠色崛起之路。構建綠色生產體系,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立“結構優、效益好、污染少”的綠色工業體系。打造綠色生活空間,深入開展大氣、水污染防治五年行動計劃,全面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培育綠色生態環境。圍繞建設“山區綠屏、平川綠網、道路綠廊”,大規模開展綠化造林。強化綠色保障機制,用制度保護好臨汾的綠水青山。
開發力度決定發展層次,改革深度決定發展水平。通過持續厚植開放,向改革要紅利,以開放增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走出要素充分涌流、活力競相迸發的新路徑。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充分發揮開發區等開放平臺作用,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進對外開放。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聚焦資源型經濟轉型面臨的突出問題,建立完善支撐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大對民營經濟的財稅、金融和政策支持力度,營造平等使用要素,平等參與競爭,同受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推進共享,持續改善民生,走出優先保障民生、增進群眾福祉的新路徑,使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用核心價值觀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讓城鄉居民浸潤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中;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堅持創業帶動就業,最大限度擴大就業;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深化醫藥衛生改革,提速“健康臨汾”進程;加快建設保障房,有效解決住房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完善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和網格化管理機制,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如今已進入我市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的關鍵追趕沖刺期,重任在肩時不我待。只要全市上下緊緊圍繞“345”戰略同心協力真抓實干,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經過五年的努力,一個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優美、人民更加幸福的新臨汾必將呈現在平陽大地。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