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今年發動村里的貧困戶種植杞柳,每畝種苗900元,貧困戶只需支付150元,其余由企業墊付,已經種植1100多畝。貧困戶坐在炕頭就能把錢賺,平均月收入可達1500元至2000元?!苯眨芽h薛關鎮常家灣村“第一書記”高健一邊擺弄著柳編工藝,一邊說。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和主戰場。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優勢,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扶持政策,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咬緊“五有”和“8311”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責任擔當,精準到村到戶,不斷夯實脫貧攻堅的產業基礎。截至7月15日,全市468個貧困村實現了主導產業、合作社全覆蓋,21102戶貧困戶邁上產業脫貧快車道。
在汾西縣團柏鄉柴洼莊村,60多歲的劉福太在梨園邊鋤草邊高興地說:“自己年齡大了,不能外出打工,自己十幾畝地也種不好。多虧合作社在咱村承包土地建梨園,不僅每年土地分紅能得6000多元,在合作社打工還能掙10000多元,脫貧有指望了。”據了解,該村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已經流轉土地2800余畝,發展玉露香梨3000余畝,直接或間接帶動周邊200余名農戶脫貧。
按照“一村一品一主體”發展思路,該縣制訂了產業扶貧工作行動計劃,采取“書記縣長親自決策定方向,分管領導具體制定方法,鄉村主導調研考察定項目,部門聯審嚴格政策定扶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做產業”的“四定一做”辦法,一次性拿出3000萬元扶持特色產業,全縣120個貧困村全部確定了主導產業,5561個貧困戶戶戶有產業。
七月流火,但汾西縣老爺頂下的山底村山青、天藍、云白,清涼宜人。新建的菇棚內,“第一書記”李王衛采下一簇蘑菇說:“這里海拔高、溫差大、氣溫適宜,生產的平菇正好錯峰上市,能賣個好價錢。這個菇棚是洪洞縣南段農業科技合作社幫助貧困戶建設的,不僅免費技術支持,還包銷蘑菇,貧困戶收入有保障。根據貧困戶意愿,計劃再建幾個?!?/p>
產業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不斷發力,久久為功。鄉寧縣相繼出臺的特色產業扶貧《財政補助實施辦法》《到村到戶“百日會戰”實施方案》等文件,財政投入2800萬元實施特色產業到村到戶工程,大力發展核桃、蘋果(梨)、花椒、米槐、中藥材、油用牡丹、玫瑰、畜禽養殖等八大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縣農委主任崔滿喜說第一批項目已經批復,總投資2518萬元,財政補助837.96萬元,帶動貧困戶1766戶、6679口人。
一個產業如果沒有企業帶動,就不會獲得更大的效益。華龍果業有限責任公司是深度貧困縣——永和縣一家農業公司。公司注冊了“大美乾坤”蘋果品牌,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果農”的產業化模式,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直接帶動農戶334戶,其中貧困戶281戶。每年通過降低農資成本和提高果品銷售價格這一項,就能讓每戶增收5000元以上。公司還投資5400萬元在芝河鎮紅花溝村建設萬噸果品交易市場,在北京、廣州、成都、南寧建立了營銷窗口,完善蘋果產業鏈,為果農增產增收奠定基礎。
有什么樣的資源優勢,該發展什么樣的特色產業;如何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都需要一個“主心骨”。浮山縣堯頭村駐村工作隊,就是堯頭村的“主心骨”。該村村民勤勞樸實,渴望致富卻苦于沒有門路、沒有技術。去年,市農委駐村工作隊立足該村優勢,幫助發展桃樹、中藥材206畝,吸收31戶農戶組建了堯盛桃果專業合作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戶戶有了新產業,增收有了新渠道。(馬會平 李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