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這頭大公牛,人家給我2萬多元我都不賣,留著育種,現在好種牛難找啊。”走進蒲縣喬家灣鄉喬家灣村的蒲縣靈鑫源種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左麥平指著一頭膘肥體健的牛說道。圈舍里120余頭牛正在悠閑地吃著草料,顯示出養牛場的生機與活力。
執著尋找富民產業
喬家灣村的村民以前的收入主要以糧食種植、庭院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增收產業較少,如何改變村民們的就業狀況、帶領村民們富起來,這成為左麥平在擔任村主任后一直思考的問題,并為之付出艱辛努力。
左麥平經過深入思考和考察,決定依托當地豐富的資源發展養牛業。得知左麥平要搞肉牛養殖,村民的眼光紛紛聚集了過來,想跟著他通過養殖增加收入。可養殖需要投入的資金大,而且缺乏系統的養殖技術,因此,對于走養殖致富的路子,村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紛紛觀望。而左麥平的努力為他們樹起了良好的示范。
左麥平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建起了牛舍、買回了牛種。由于沒有系統學過肉牛養殖技術,從場地選址、品種選擇到消毒防病、飼料搭配等,左麥平走過的養牛之路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從開始養殖幾十頭到后來慢慢發展到上百頭,養殖技術逐漸成熟,左麥平心中有了更大的構想。他信心滿滿地說:“我要通過自己走過的成功養殖路,為村民們闖出一條致富的道路來,為他們提供好的養殖技術和環境。”
精心打造專業養殖
從2012年養殖場建成至今,左麥平的養殖場累計出欄肉牛已有千余頭。他說:“以前以育肥為主,現在以繁殖為主,每年能夠出欄牛崽50余頭,年收入能夠達到50余萬元。”
產業發展要成氣候,專業化指導和管理少不了。為了能夠把牛場發展好,左麥平經常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同時在專家和技術員的指導下,掌握肉牛養殖的防疫防病等技術。“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這樣養殖和管理才能夠跟上去。現在,我時常在手機上查看一些好的養殖技術。”左麥平說,尤其是如今他是以繁殖為主,好的種牛更需要精心選擇,從而保證牛的品種會越來越好,價格才能夠賣的更高。
好的場地是養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13年,我就在村里流轉了一塊場地,專門用于養牛。”左麥平說,現在的合作社是一個集配種、飼養、草料加工為一體的示范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固定員工3名,養殖西門塔爾和夏洛萊品種牛120余頭。
如今,在左麥平的努力下,通過養殖延伸產業鏈,盤活了大山經濟。“由于我的養牛場大,需要的草料多,村民們地里的玉米秸稈為牛場提供了充足的草料,牛的糞便還能作為糧食種植的有機肥,為部分村民提供肥料,形成了良好的循環發展新模式。”左麥平高興地說。
農商支持一路相隨
蒲縣農商行喬家灣支行作為當地“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為轄內群眾的發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金融服務。在左麥平養殖發展的路上,同樣得到了喬家灣支行的大力支持。
“喬家灣支行在我發展的路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2016年,由于養殖場發展需要,我申請了20萬元的貸款支持。”左麥平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依舊十分感激。今年由于受雨量過大的影響,左麥平養殖場里的儲青池和部分牛舍被沖毀,為了做好災后恢復工作,他又獲得喬家灣支行25萬元的貸款支持。
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村發展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左麥平通過“合作社+農村”的方式,逐漸將養殖產業擰成了“一股繩”,讓養殖場更是直接或間接帶動了許多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已卸任的村主任左麥平把全部精力注入到合作社的發展上,提起下一步的發展,他表示將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加圈舍,增加育肥牛的養殖規模,同時繼續做好繁育,為周邊的村民提供良種,帶動村民共同發展養牛產業。
記者 劉文軍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