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63歲,在很多人眼里已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紀,可是孫英愛儼然不知老為何年,她以一顆無私奉獻的博愛之心服老助老,將退休生活過得別樣精彩。
從臨汾電校退休之后,家住臨汾的孫英愛經常在市區平陽廣場唱歌、跳舞,時間久了,他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除了文化娛樂,大家總感覺缺了點什么。孫英愛與幾個要好的姐妹合計:要不做公益吧,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孤寡困難老人需要幫扶,咱們更知道老人最需要什么。就這樣,大家一拍即合,并最先把幫扶點選在了敬老院。她們經常帶著編排好的節目在敬老院慰問演出,給老人們帶去歡聲笑語的同時,還給老人們洗頭、理發、剪指甲、洗腳……真正把溫暖送進了老人的心窩里。
2012年,這支敬老愛老的公益隊伍有了自己的名字:老齡志愿服務隊,孫英愛是負責人之一。隊伍在2014年又更名為市老齡志愿公益協會。這是一支從廣場發展起來的隊伍,因為沒有辦公地點,每有活動安排時,大家就聚在廣場商議,“廣場就是我們的辦公室,我們會定期在廣場大掃除,這里的每一節欄桿,每一塊磚我們都非常愛護。”孫英愛笑著說道。
2013年起,老齡志愿服務隊在每年冬天都會組織一次高齡孤寡空巢老人慰問活動,為確定慰問對象,孫英愛與其他幾位負責人挨個街道、社區走訪調查,孫英愛記得非常清楚,第一次去臨鋼二區時,當時剛剛下過一場雪,路遠又滑,他們一行人騎著自行車,帶著被子、棉服等慰問品,戰戰兢兢地騎行在路上。當時已近年關,別人都在準備年貨,他們卻跑遍了市區的大小社區,“大過年的,看到那些老人孤孤單單的,咱心里不落忍,看看他們,陪他們說說話,老人家開心我們打心眼里高興。”孫英愛說出了每一位老齡志愿者最樸實的心愿。
2014年志愿服務隊更名為老齡志愿公益協會后,堯都區老年人體育協會為其提供了一間辦公室,這讓孫英愛他們激動不已,終于有了間像樣的辦公地點。這支隊伍既是志愿服務隊,又是文化宣傳隊,平常大大小小的事還真不少,為方便辦事,孫英愛把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她性子急,馬上就辦是她的做事風格。自加入這支隊伍后,孫英愛把集體的事當成自己的分內事,不求回報,樂此不疲。“我每天早上出門前要把午飯材料準備好,指不定要忙到什么時候,提前準備好回來炒了菜就能吃,省很多時間。”孫英愛把每分每秒都過得精細。
孫英愛雖然一天天地不著家,但家人都特別支持她的這份事業,只是哪天天氣不好了,老伴會提醒她出門小心,“剛開始他們也勸我天氣不好別出門,但是不管用呀,家里我說了算。”孫英愛用特驕傲的語氣跟記者說。“咱們這沒有辦公經費,平常缺啥少啥都是大家湊錢買,英愛就經常把家里的東西往這里拿,你看電熱水壺、電風扇啥的都是英愛的。有時候英愛還帶著老伴來幫忙,修凳子、按插座、換門鎖等等,都干得利利索索的。”采訪時,一旁的王新民大爺忍不住插話。去年10月,孫英愛的兒媳婦生孩子時正趕上敬老月社區行公益活動,孫英愛晚上在醫院照顧孫子,白天還要去參加活動,兒媳婦出院后,孫英愛干脆請人幫忙照顧,為的就是不耽誤活動,“有好多事需要調劑,還要排節目,咱不能因為自己一個人耽誤集體的事,你說對不對。”
今年5月孫英愛做了膝關節鏡手術,其實她的膝關節已經疼了有段時間了,但她擔心手術后再也站不起來,一直拖到不能走路才肯手術。“這幾年騎著車子在外面跑,落下了病根,老了毛病也多了,其實我們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帶病上崗,大家都在堅持,我這不算什么。”對于自己的病情,孫英愛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過。
每一天,孫英愛都很忙,忙到兒子想帶她出去旅游她都騰不出時間。只有公心,沒有私心;只有付出,不求回報;沒有余熱,也要生輝;不忘初心,造福社會,這是孫英愛和每一位老齡志愿者最樸實無華的內心寫照。 記者 李衛紅
責任編輯: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