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文源(中)和他的伙伴們對產品進行質量檢查。周珂君 攝
臨汾新聞網訊 把優質農產品置于互聯網的風口,借助微信平臺引導客流,“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如何落地?80后小伙鹿文源用一年的創業實踐給出了一組銷售數據:棗片每月3萬罐,蘋果每月3萬公斤,紅薯每月兩萬公斤……
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很多人都在探索,鹿文源不是走得最順的,卻是最踏實的;不是走得最快的,卻是最適合農村的,他堅信,依托互聯網強大的交互平臺,農產品一定會被賦予新的價值,傳統農業也會迎來新的春天。
辦公司打品牌,深溝棗香彌漫線上線下
2015年8月,在南方營銷市場打拼了十幾年的曲沃農家小伙兒鹿文源回鄉創業,把目光定位在“互聯網+農業”。“我是農村的孩子,我了解農村的現狀,我要用互聯網賦予農產品一個新的價值,讓農民活得更有尊嚴。”創業之初的鹿文源想法很大膽。
襄汾縣新城鎮官灘村位于汾河下游東岸,地勢低洼,雖藏匿在深溝里,卻為棗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800多年前,鎮守汾河的官兵開始栽種棗樹,漸漸形成棗林。明清兩朝,官灘棗曾作為“貢品”上繳皇宮,還被評定為“山西十大名棗”,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目前,全村有不同樹齡的棗樹40余萬株,紅棗產業已經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
“依托官灘棗優良的品質,對產品進行深加工,線上線下同步推介,靠系列棗產品打開市場。”鹿文源思路清晰,說干就干。他先后投資100余萬元,以“三畝地”為商標,把“山西聚源良農產品有限公司”落戶到官灘村。
2015年8月13日,鹿文源與合伙人在村里閑置已久的“棗廠”辦公,對廠區進行重新規劃。同時,請上海、深圳專業農產品包裝、設計機構進行包裝。
辦公區裝修、收購鮮棗、簽訂長期購棗協議、招聘工人、購置洗棗設備……鹿文源忙得不可開交。
洗棗、切片、烘干,鹿文源與工人一起干,一方面節省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嚴格把控質量,“官灘棗含鐵量高,甜度大,切片黏刀,損耗相對就大。”鹿文源指著一瓶包裝好的棗片介紹,“別家的棗片是圓的,咱家是長條形的,就是因為官灘棗糖絲長,刀切下去擠成條狀就黏住了,恢復不到圓形的狀態,不過這也恰好體現了它的高品質。”
當年12月,鹿文源的棗片開始銷售,引起市場強烈反響,供不應求,僅2015年年底的20多天里,鹿文源就賣了近20萬元。
“電商無域,世界知道‘三畝地’。”“三畝地”的宣傳語透露出鹿文源的“野心”:他要把品牌推廣到世界各地。這既要靠品質,還要靠產品的多樣性,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他又帶領團隊開發了棗夾核桃、棗花蜂蜜、酒棗等系列紅棗產品,通過網絡社區分享、微信、微商城、大V推介等方式遠銷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
2016年,鹿文源又開始在流通領域做文章,他投資7萬元,在108國道襄汾與曲沃交界處打廣告,棗片順利入駐曲沃快樂購超市、侯馬家和超市,深受消費者喜愛。
講信譽拓圈子,暢通渠道打造經銷商團隊
“電商、微商與傳統零售之間并不矛盾,我開售實體店占領本土市場,同時又通過微信平臺來引導客流,微商原本就是互聯網發展后社交工具衍生的附屬品,可以說微信讓‘互聯網+’更加落地。”鹿文源對“互聯網+”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這是一場千載難逢的機遇,更是一場傳統營銷方式的變革。
鹿文源要做的就是抓住機遇,以紅棗系列產品為主打,把襄汾的特色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我一邊提水,同時又修一截渠,我把渠道打通后,就不用再去提水了。”鹿文源把網絡銷售形象地比喻成水和渠的關系。“品質是水,團隊是渠。”好品質需要誠信經營,好團隊要靠有效管理。
“做電商,信譽是第一位的。”鹿文源深知這一點,他對產品質量的把控也近乎嚴苛。賣棗片,他從收購到生產、包裝全程參與,棗子多大,烘干溫度多高,都有嚴格標準,確保成品的甜度、脆度、口感最佳;賣蘋果,他推出“無憂消費”活動,如果運輸中有磕碰,按均價賠付,如果口感不好,那么蘋果留給客戶,錢全部退回;賣紅薯,他起早貪黑待在地里,以高于市場15%的價格對紅薯進行收購,時間長了,村民漸漸對他有了了解。“看,那個文靜的小伙子要收好紅薯哩……”
產品質量過硬,銷售渠道才能暢通。鹿文源參加了“樊登讀書會”“邏輯思維”等國內知名社群,這些社群人數都在三四百人左右,并且幾乎每個省份、每個市都有分群。“社群是一個強關系,做成一單生意,就要樹立一個口碑,交一個朋友。一旦客戶對你信賴了,就會主動幫忙宣傳、推介,那么不管你再賣什么產品,他都會購買,也會推薦身邊的人購買。因為他對你這個人放心,從而對你的產品也放心。”談起銷售,鹿文源興致勃勃。
打通渠道,鹿文源還花大力氣經營了一只經銷商團隊。他把經銷商分成三級代理,級別不同拿貨價錢不同。7月份,鹿文源開始賣“嘎啦蘋果”,整箱零售價統一定為49元,一級代理商拿貨價為34元、二級38元、三級41元。這樣經銷商能夠賺到錢,積極性就高,尤其是一級代理,他們可以自己建群、帶團隊,發展更多的二級、三級代理商。目前,鹿文源的一級代理商已經達到152家,銷售嘎啦蘋果的20多天里,日平均銷售達到400多單。
“我的經銷商賺到錢了。”鹿文源說,這是創業一年來他最開心的事。這意味著他的網絡銷售體系已經建成,渠道已經打通,只要他有好產品,就能順著這張銷售大網,同步賣到全國各地。
用樣本做示范,物聯模式引領產業升級
蘋果、核桃、蜂蜜、土雞蛋……“三畝地”涉足的農產品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如何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升整個襄汾縣農產品整體品質,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成為鹿文源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
從棗出發,也從棗做起。今年年初,鹿文源在棗廠附近流轉了55畝土地,用其中的一畝棗林作為樣本,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場棗樹認領活動。客戶只需付198元錢,就可以認領一棵30年樹齡的棗樹,這些棗樹全程不打農藥,旋耕、除草全靠人工完成。每棵樹上都懸掛著認養人基本信息以及他們對親朋好友的寄語。認養人會定期收到他們認領的棗樹開花、施肥、結果、物理防治病蟲害的實時微視頻,還會收到“三畝地”在特定時間送出的蜂蜜、鮮棗、酒棗和棗片。不久,棗林里的129棵樹全部被認領。把互聯網延伸到了物聯網,鹿文源用這一畝地創造了兩萬元的經濟價值。
用一畝棗林搞“物聯網”,這不是鹿文源的“雄心”,借助互聯網、物聯網,把官灘村所有的棗樹進行改造升級,收羅到他的“帳下”。這才是鹿文源的心中的“戰略版圖”。
心中有夢,穩步前行。
“棗樹的栽植要通風,株距、行距都有規定,栽得太密、太疏都不行。可是群眾舍不得砍樹、舍不得砍枝,認為越密結棗越多,導致蟲害增加、農藥用量加大、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對此,鹿文源很心痛也很無奈,他把從村里流轉的土地劃出一小部分,按照全新的模式進行管理,打造樣板,“群眾不愿意做的,只能我們來做,我們給群眾做示范,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帶動整個紅棗產業發展,讓群眾在家門口致富。”
做企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規劃作為方向。鹿文源對公司的未來有著自己的設想:在產品打造上,延伸產業鏈,增加科技含量,定期推出新產品,在棗片中加入姜絲、黑糖,走高端產品的路線;推出袋裝、小包裝等新的包裝形式,更便于出行攜帶。在公司建設上,走觀光農業新模式,流轉500余畝土地,開發群眾廢棄的土窯,規劃了林下養殖區、棗博園、農家樂等區域。從全國各地征集了100多個棗樹品種,明年開春開始進行嫁接,預計兩年內完成。在營銷上,緊跟互聯網營銷新模式,線上線下同步推進,進一步做大物聯網運行模式,給農產品插上翅膀。
“互聯網上賣紅棗,是我創業的起點,把襄汾特色農產品賣到全世界,讓互聯網賦予農產品新價值,才是我最終的目的。”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鹿文源欣然應戰……
編后 從農村到城市長見識、學真經;再從城市到農村搞服務、拓新路,80后小伙兒鹿文源在“三畝地”里大顯身手,利用現代思維和電商渠道,使優質農產品插上翅膀飛往全國各地,既為當地農民傳授了新理念、新途徑,服務了農村經濟,也成功摸索出一條村莊“互聯網+”之路,使自己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毛澤東他老人家說過,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農業產品要升級,銷售渠道要拓展,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的參與和滲透。那里天地廣闊、機會多多,鹿文源的探索和實踐值得苦于無用武之地的專業人才和創業無門的待業青年學習和效仿。 (沈宗珍)
責任編輯: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