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曹秀娟)當前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國內疫情反彈的風險始終存在。醫院是疫情救治的主戰場,同時也是交叉感染的風險點,實現“雙零”目標,關鍵就在醫院。6月21日,記者從太原市衛健委獲悉,為進一步做好院內感染防控工作,貫徹落實省委書記樓陽生關于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目標重要指示精神,太原市級層面開展了多項工作。
下發《太原市醫療機構內發熱患者就診轉診及感染防控相關流程》,明確《太原市發熱患者就診轉診流程》等16個規范流程,要求定點醫院做好隔離防護、手衛生、病房管理、環境消毒和廢棄物管理等醫院感染控制,加強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嚴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疫情初始,以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名義發布通告,臨時停診門診部、診所(含口腔、中醫類),口腔門診(急診外傷除外)、耳鼻喉科門診(急診外傷、梗阻除外)、健康體檢科以及呼吸科門診纖支鏡項目和消化內科內鏡項目等診療工作,有效遏制疫情蔓延,防范院內感染,目前已經全部有序復診。門診就診患者實行1米以上間隔候診和“一醫一患一診室”管理。規范設置隔離病房,嚴格落實“一患一陪護”制度,嚴禁串病房、溜走廊、聚集聊天。對全體醫務人員進行核酸檢測,最大程度降低醫院感染的風險。
線上線下相結合重點培訓醫務人員掌握診療知識和工作流程,提高“早發現、早診斷”意識、醫療救治水平和院感防控能力。組織專業人員組成專項檢查組對發熱門診、醫用織物、集中隔離點等關鍵部位環節進行多次全面督導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求及時進行整改,責任到人。截至目前,太原市尚未發現有醫務人員感染情況。
繼續強化院內感染防控和醫療廢物管理。在為疑似和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時,根據操作風險高低,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做好額外防護。加強對醫院患者,特別是陪護人員的防控指導。醫療廢物、生活垃圾、輸液瓶(袋)實行分類管理,嚴格做好廢棄物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貯存、分類交接、分類轉運,確保醫療機構廢棄物應分盡分和可追溯。
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作為省市定點救治醫院,是此次抗擊疫情的主戰場,為做好院內感染防控工作,該院制定完善了院感工作制度流程,對所有上崗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合理布局規劃,劃分出醫院高風險區域,從區域上保證潔污車輛和人員各行其道。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均安置在獨立設置的感染性疾病樓負壓隔離病房,讓“三區兩通道兩緩沖”這道保護醫務人員的“硬”防火墻發揮作用,最大限度減少醫務人員被感染和患者交叉感染的機會。嚴格隔離措施和消毒措施,所有物品經傳遞窗傳遞,傳遞窗內安裝紫外線燈,對污染物品進行有效消毒。患者活動限制在病室,病室門開啟均由醫務人員控制。隔離病區設立防護監督員,指導醫務人員科學實施防護。落實隔離病區空氣、醫療器械、污染物品、物體表面、地面等的清潔與消毒工作,增加了對工作人員密集場所的物體表面消毒頻次,加強高頻接觸的門把手、電梯按鈕等的清潔消毒。加強患者及陪護人員管理,定期對隔離病區、醫用織物、消毒設施、醫療廢物暫存站等進行環境衛生學和消毒效果采樣監測。在隔離病區住院樓設立方艙CT,有效解決人員聚集,消除了感染隱患,降低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太原市中心醫院汾東院區作為后備定點救治醫院,承擔了疑似病例以及境外航班紅標人員的收治工作,為確保發熱患者和普通患者無交集,確保候診人員安全,確保醫生及時識別,該院建起三道防線把好院感防控關。第一道防線:實行網上預約掛號、預約檢查、預約治療,合理分配出診時間,減少患者聚集。第二道防線:壓實門診的“前哨”責任,要求前來就診患者、陪侍人員出具“健康碼”“行程碼”和有效身份證件,預檢分診處測量體溫,做好流行病學史和旅居史信息登記,“健康碼”為綠碼,證碼一致,體溫正常,方可進入相關診區就診。第三道防線:加強患者收入院管理,進一步完善預住院流程。發布進入住院區通告,嚴格對進入住院區域人員管控。嚴格首診負責制,對預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詳細信息登記,集中進行新冠病毒相關檢查,審核檢測結果,符合入院條件者方可辦理住院手續,符合陪護條件者發放陪侍證。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