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任軍鋒 劉勇鵬)在2014年取得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公共財政收入增幅全市第一的基礎上,今年永和縣緊緊圍繞“六權治本”,著力推進“六大發展”,繼續實施林果富民、生態立縣,轉型發展、工業強縣,文化引領、旅游興縣,以德為先、依法治縣“四大戰略”,著力抓好項目建設、優勢農業、能源開發、特色旅游、城鎮建設、基礎設施、民生改善、安全穩定八項重點,投資21.96億元實施60項重點工程項目,全面建設美麗永和、富裕永和、人文永和、平安永和。
以改革創新為驅動,在釋放發展活力上求突破。在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方面,全面落實該縣2015年《行動計劃》,力爭在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等轉型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制定部門行政審批項目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審批事項,壓縮審批時限,優化審批流程,推進“兩集中、兩到位”,審批事項集中的部門組建審批科室,整體入駐政務大廳;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全面落實新的《預算法》,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加強預算執行管理;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成桑 壁、閣底、南莊、打石腰4個鄉鎮的土地確權登記任務;在金融體制改革上,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產權、林權抵押貸款,破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題,推進金融誠信建設。
以富民強縣為宗旨,在推進產業轉型上求突破。扎實推進林果富民、生態立縣,轉型發展、工業強縣,文化引領、旅游興縣戰略的實施,首先是突出實施“三大行動”,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全面落實《永和縣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實施科技富民行動,采取鄉鎮出題、專家解題、掛牌示范、現場培訓等方式,重點打造精品園區、示范園區、試驗基地。每個鄉鎮建設一處千畝以上的經濟林科技管護示范園區,每個村委建設一處100畝的精品管護示范基地。同時,設立專項資金,對能夠解決紅棗裂果難題做出突出貢獻的“功臣”給予重獎。實施扶貧攻堅行動。以“百企千村”扶貧開發、“千村萬人就業培訓計劃”、“城鄉共建”活動為契機,打好產業扶貧開發、企業對口幫扶、易地扶貧搬遷“組合拳”,全年減少貧困人口3000人以上。同時,實施3000噸酸棗深加工項目建設、彩票公益基金建設項目,改造村道、戶道、田間路30公 里。實施整村推進項目,兩個村開展紅棗防裂果試驗,7個村實施光伏發電項目。實施“一村一品”行動,完成萬畝核桃、蘋果經濟林栽植,推廣套種油菜、豆類、谷類等低稈作物模式,在沿黃紅棗主產鄉鎮,實現林上林下全面開花,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引導支持農民發展小雜糧、中藥材、白皮蔥、高粱、糯玉米、酸棗等特色種植。實施退耕還林項目,種植中藥材2000畝。扶持圈養羊、生豬、家禽等特色養殖業,每個鄉鎮至少發展3個標準化特色養殖小區。在芝河鎮、坡頭鄉扶持發展蔬菜大棚20座。其次是突出加工轉化利用,加快能源工業發展。中海沃邦公司完成4口水平井、6口直井評價井鉆探及壓裂試氣任務,試采產能達到2億方。中石油公司完成40口井的鉆井及壓裂試氣等工作,開展地面管網和集氣站建設,力爭試采產能達到2億方。支持新天能源有限公司,日處理煤層氣100萬立方米的LNG液化加工項目開工建設;啟動年產能規模為20萬方的CNG母站建設以及年產能規模為3萬方的加氣站建設。
第三是突出服務能力建設,加大旅游開發力度。挖掘優秀歷史文化深厚底蘊,加快文化創意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大景區建設,貫通于家咀至石家灣、陰德河、白家山、河澮里乾坤灣景區循環旅游線路,建設于家咀、白家山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完成紅軍井二期、紅軍寨、步行道等景點建設,完成交口至閣底13公里旅游路升級改造,實施乾坤灣景區安全飲水工程,對前龍石腰、趙家溝主席路居地遺址進行保護開發,增添紅色旅游新亮點;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文化內涵,打造能夠弘揚紅色文化、黃河文明、綠色生態的特色文化村,形成以乾坤灣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民宿客棧”休閑旅游為基礎的特色旅游業發展格局。
完成石家灣、陰德河國家級“美麗鄉村”的申報工作,啟動黃河乾坤灣申遺工作,對樓山、雙鎖山、望海寺、永和關等景點進行保護性開發。攝制以走進永和文化細節,記錄永和文化現象,挖掘永和文化內涵,延伸永和文化記憶為主題的《農耕文化》《永和故事》等電視專題節目、微電影;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民間投資發展農家樂、民宿客棧、采摘園等鄉村旅游項目,完善景區功能,豐富景區內容;啟動“智慧旅游年”建設,實現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景區網絡宣傳、網絡營銷,加快影視演藝文化、商業創意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業的融合,大力開發精品旅游線路。
以建管并重為核心,在加快城鄉發展上求突破。建設生態、人文、魅力、宜居的特色山城。在城市建設上,實施永紅大橋改造項目、芝河河道治理續建項目、棚戶區改造項目、硬化城區兩條巷道、城區亮化項目、城區部分主干道及公用空地綠化、春源供熱公司燃氣鍋爐改造、燃氣集中供熱擴容八大城市建設工程;在城市管理上,大力開展縣城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在治臟、治亂、治堵等方面下工夫,重點整治城區衛生,規范市場秩序,整治交通秩序;在鄉村建設上,實施完善提質、農民安居、鄉村清潔、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完善提質工程,實施農村人畜飲水三期改造,解決2875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南莊至打石腰15公里的公路改造,新建5座4G基站,建設3個農村日間照料中心;農民安居工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完成500戶的農村危房改造任務;鄉村清潔工程,建立完善的農村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宜居示范工程,每個鄉鎮確定1―2個特色村、中心村、重點村,圍繞綠色生態保護、農耕文明傳承、鄉土文化挖掘,打造一批“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生態休閑、文化旅游示范村。
以生態立縣為基石,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求突破。加強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以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旅游園區為重點,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工程,推進芝河源頭生態精品農業園區建設,實施蘭家溝壩灘聯治、鄴家山溝壩地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實施鄴家山、高家山、趙家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桑壁鎮坡耕地綜合治理項目,省立項土地治理項目,實施以“三北”防護林建設、霍永高速綠化、通道綠化、退耕還林為重點的造林綠化工程,打造“兩荒山一通道”的綠色新景觀。完成“三北”防護林建設5000畝,實施重點區域荒山造林項目,完成霍永高速公路永和段兩側荒山造林5000畝,交口至樓山旅游路12公里的通道綠化;在管理上堅持全面封禁、依法治理、引導扶持、禁建并舉的原則,加大封山禁牧力度,積極扶持舍飼圈養;在整治上大力整治大氣、水、土壤3項污染,加強對煙塵、尾氣、二次揚塵等的污染治理,確保全年二級以上天數穩定在350天以上,加快芝河河道河口段的治理,切實改善芝河水質。
以民生改善為根本,在提升群眾福祉上求突破。在教育教學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和“三名”工程創建活動,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同時,加快藥家灣幼小一體化學校建設,確保9月份投入使用;在醫療衛生方面,加強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新醫院綜合大樓建設項目,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和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
為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實行免費體檢,完成1所鄉鎮衛生院和8所農村衛生室的創建;在文化繁榮方面,做好樓山龍王廟保護立項工作,舉辦消夏晚會、籃球賽、青年歌手大賽及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等群眾性文體活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社會保障方面,擴大社保覆蓋面,完成光榮院、養老院、殘疾人托養中心建設項目,實施地質災害治理搬遷項目,搬遷群眾224戶。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和下崗職工創業培訓,完成就業培訓1000人。實施四項“暖心工程”:給8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放生活補助1000元,對高考達二本以上學生資助實現全覆蓋,為全縣居民和公職人員每人辦理小額人身意外險、自然災害人身意外傷害險、見義勇為人身意外傷害險3份保險,免除所有高中生的學費和住宿費。
以社會和諧為保障,在法治永和建設上求突破。大力實施“以德為先、依法治縣”戰略,繼續開展“法治下鄉”“六五”普法等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認真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抓好非煤礦山、道路交通、森林防火、地質災害、食品衛生、煤層氣開發、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人員密集場所、校園安全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管理。打造“平安永和”,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大力推廣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完成看守所和天眼工程二期建設項目。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