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初秋時節,行走在翼城縣隆化鎮上吳東村安家垣的田間地頭,只見昔日不規則的農田,已成為田成方、管相連、路相通的高標準農田,賞心悅目的綠色醞釀著豐收的希望和喜悅,繪就了農業發展好風景。
近年來,翼城縣始終堅持扛牢糧食生產安全政治責任,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建立政府牽頭、部門協作、群眾參與機制,以全面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農業設施格局為導向,一級管一級、層層抓落實,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鄉村振興夯基筑臺。
高標準建設 讓“糧田”變“良田”
在安家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一派忙碌景象。十余名工人“火力全開”,分工合作,正在進行機耕路建設。放眼望去,寬廣的田地上農作物茁壯成長,筆直的水泥機耕道路直通村莊。
“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以前地塊小,機械操作一腳油門就到頭了,現在水通了、路通了,田整成了大塊,不光便于田間管理,也便于農田種植的機械化作業,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量。”上吳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閆曉峰高興地說,曾經的梯田、溝壑、小片田,在經過一系列改造后,如今變成了保墑、保土、保肥、便利耕作的大片田。
安家垣屬于典型的山陵丘壑地帶,地形復雜、水資源匱乏,群眾生產耕作十分不便。2021年,翼城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在這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把土地盤活了,機械化耕作更方便了,難耕地變成了谷子高產田。“這里曾是6米多寬、5米多深、100多米長的深溝,兩邊也都是大小不等的梯田。沒想到,高標準農田建設讓我們村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困擾,有水、有肥,何愁沒有高產量。”該村村民趙峰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抓手。翼城縣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在節水能力提升、農業機械化、現代農業需要的各項配套措施上加大建設力度,解決生產基礎條件差、機械化耕作程度低、經營主體帶動弱等問題,隨著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農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相繼實施,提升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據統計,截至2022年,翼城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24萬畝,為全縣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穩產保供打下了堅實基礎。
高水平利用 讓土地“流金淌銀”
“高標準農田能夠高效利用土地,切實促進農民增收。”在翼城縣糧菜輪作生產基地里,南梁鎮梁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增雙說。
該生產基地綜合采用智能控制、高效節水、農田監測系統,實現了“千畝良田一戶種、千畝良田一人管”。同時,解決了高標準農田規模化建設與碎片化經營的矛盾,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防災減災和良技、良法與良田的使用提供了經驗。
近年來,翼城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這一發展理念,扎實扛起“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一政治責任,堅定不移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業生產托管、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翼城縣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轉包、全產業鏈托管的連片土地優先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繼啟動了糧菜輪作生產基地、有機旱作小米生產基地、鮮食玉米生產基地建設,以托管實現高標建設的產業化、專業服務的規模化、集中經營的高效化,使得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防災減災設施大面積得到應用,促進了良技、良法與良田的結合。
“高標準農田就是要實現高標準種植、高標準收成,這是翼城縣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初衷,也能讓村民在科技種植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收獲更多,真正實現‘地盡其用’目標,真正讓現有的土地‘流金淌銀’。”翼城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黃文龍如是說。
高要求推進 有效保證糧食安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如何破解“誰來種地”難題迫在眉睫。
借助高標準農田灌溉項目的東風,翼城縣唐興鎮東石橋村農業托管種植的500余畝連片玉米即將進入收獲期。該村將原有地壟取消,把地壟面積轉化為實際農作物耕作面積,破除田埂,將碎片化的農地集中起來,實現有組織的連片種植,有效增加了農作物產量。高標準農田灌溉項目讓農業傳統灌溉轉變為噴灑灌溉,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灌溉,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提高了化肥的利用效率和農業灌溉效率。
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根本目的是糧食穩產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近年來,翼城縣以農業托管經營高標準農田,有效解決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回答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誰來組織種地”的時代之問,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綠色發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協調統一。目前,全縣9個鄉鎮151個行政村共流轉土地7.8萬余畝,有效壯大了村級集體收入。同時,該縣加大科技服務,為高標準農田提供技術支撐、政策指導,讓高標準農田插上科技的翅膀。
翼城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國中表示,下一步,將全方位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守牢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為翼城縣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作出貢獻。
萬畝糧倉田疇起。“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正在廣袤田疇落地生根,一片片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托起致富希望,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正在唐堯大地鋪展開來。(宋榜娟)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