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高齡的解黎明老人精神矍鑠
解黎明,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由原臨汾地區電業局工會副主席的崗位上離休。一位普普通通的離休干部,在趨于平淡的晚年生活迸發出耀眼的光芒,用13年的時間使150名山區孩子圓了上學夢,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共產黨員之歌。
2004年,山西公司黨組以32號文,國家電網公司黨組以51號文先后發出向解黎明同志學習的號召,號召全體干部員工學習解黎明同志堅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學習她堅持黨性、奮發有為的革命精神;學習她大公無私、艱苦奮斗的模范行為。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解黎明抱著年邁的身軀在北京、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巡回報告28場,聽眾達到18000人次,產生了巨大反響和廣泛的示范帶動作用。
一縷陽光,也能讓小草感受溫暖;一片綠葉,也能喚醒整個春天。她的事跡,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有的是一位電網企業離退休干部的無私奉獻,有的是一位革命老媽媽心系百姓的至善至愛,有的是一位共產黨員跨越半個世紀的堅守與追求。
時間過去了7年,這位老人現在的生活怎么樣,她那些捐助的孩子又在干什么,本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踏上了采訪之路。
解黎明同志用行動踐行著一個黨員的承諾
“共產黨員就要‘像個樣’!”
解老由于常年的滑膜炎,剛剛動了右腿的半月板置換手術。老人行動不便,但精神仍然很好,在2個小時的交談中,思路清晰,侃侃而談。
同行的臨汾供電分公司離退休工作部黨支部書記梁俊萍告訴我們,解老年事已高,做這樣的手術還是有一定的風險,是解老自己下的決心。本來黨委想為她置換進口的半月板,但老人嫌貴,死活不答應,硬是使用了國產的,省下了3萬多元醫療費。
解老居住的還是老伴單位的宿舍,最擁擠時全家五口老小三代人擠在36平米的房里。曾經有同事實在看不下去,建議她給領導反映一下,她卻說:“千萬別給單位添麻煩。這算個啥?”時間回溯到13年前,原本平靜的離休生活在程瑋出現后發生了轉折。1997年3月,曾經在汾西縣插隊的北京知青程瑋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離職舍家自籌資金來到國家級貧困縣大寧縣搞扶貧開發。她的事跡被已經離休在家12年的解黎明和同為離休干部的老伴寇志清看到后深受感動,夜不能眠。很快,解黎明和老伴商量后決定,要盡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和力量去支持和幫助她。1998年5月18日,當解黎明老人的兒子專程將一萬元錢送到程瑋手中時,這個性格豪爽、意志堅定的“女強人”禁不住熱淚盈眶。“當時我正是急用錢的關鍵時刻,但是這一萬元錢更多的是給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讓我知道還有人像我一樣關心著貧困山區的老百姓!”2011年9月19日,在大寧縣榆樹鄉金圪塔村的程瑋在電話中談起往事仍仿佛歷歷在目。
那年,程瑋將那一萬元錢全部用于當地希望小學建設上,解決了19名兒童上學問題。以此為發端,解黎明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捐資助學善舉。事實上,如果缺乏對黨的深厚感情,沒有對山區百姓的牽掛,外因的影響很可能只是引起一時的感動和沖動,而決難成為長久堅持的動力。
解黎明,在建國初期做過婦女工作,統戰工作,在貧困山區勞動過,在工廠一線工作過,“我深知農民的艱辛,也親眼目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風風雨雨,真正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解黎明說。在工作崗位上時忙忙碌碌,心思都放在做好本職工作上,而自從離休后,她和老伴經常在一起討論的是,我們雖然不在一線工作了,但是共產黨員的本色不能褪,繼續為黨工作的意志不能褪,還能再為黨的事業做點什么?
2000年7月1日這天,解黎明和老伴向臨汾市堯都區區委、區政府和所在單位臨汾供電分公司黨委寫信,以書面形式鄭重承諾:在每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天,也是正值高考前夕,我倆每人拿出一千元(共兩千元)捐助貧困學生,表示一點愛心。這份愛心延續時間直至我倆離開人世。
堯都區劉村中學139班的張杰云成為這份承諾的第一個受益者。
高考過后,解黎明給區長熱線打電話,得知王九菊副區長分管教育工作,便很快與她取得了聯系,向她聲明了自己的扶貧愿望。經王副區長協助,他們找到了張杰云。當年,張杰云以539分的優異成績考上天津商學院,但因為家庭貧困,難以入學。她的父親半身不遂常年臥床,母親耳聾多病,弟弟還在念初中。因為交不起飯費,姐弟倆只好帶上干糧步行20多里路去上學。一年四季,大多是饃饃咸菜就白水。姐弟倆從小到大沒有買過新衣服,都是親戚朋友救助的。張杰云從小學開始一直學習成績優秀,但是,當高考錄取通知書送進家門時,全家人又都為學費愁眉不展。她的父母一宿一宿睡不著覺,而杰云也只能暗自垂淚,眼看著大學的大門正慢慢地關閉。當一家人萬般無奈時,時任臨汾市堯都區副區長的王九菊副區長陪同解黎明把2000元錢送到了杰云家,讓全家人驚喜交加。“這是我們的救命錢啊!您是我們的大恩人!”杰云父親張文平流著淚說。“不要感謝我,要謝就謝共產黨吧!”解黎明說。不僅如此,解黎明老人回家后又發動全家老小為杰云上學準備衣物和生活用品,足足送去了3大包。杰云家的鄰居任麥菊大嫂好奇地問,這是你家啥親戚啊?
兩位離休老干部的高尚品德深深感染了區委、區政府干部群眾,在臨汾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他們的帶動下,短短9天,區政府就收到社會資助特困生捐款11萬元。為了盡快使救助款落到特困戶,8月2日晚區政府隆重舉行了“2000年贊助高考特困生入學儀式”大會。當晚共有41個特困生得到了捐助,解決了其入學困難。
2004年12月,解黎明老人收到一封從永和縣交口鄉南坡頭村寄來的信,這封信是一名叫馮麗娟的小姑娘寫來的。信中寫道: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您伸出了援助之手,為我揚起了生活的風帆。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好好報答您!
2005年以前,解黎明資助的基本都是小學生。據解老說,農村孩子輟學多,特別是在偏遠山區,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女孩子的教育很難得到保障。2005年,國家出臺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處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上學難得到很大緩解。2007年起,解黎明老人又開始將資助的主要對象轉為成績優異但家庭貧困的高考生。
以562分摘取2009年鄉寧縣文科狀元的女生董亞紅在來信中寫道:解奶奶,以前我總覺得這個社會善人很少,即使有也離自己很遠。是您讓我知道了善人很多,善良的人就在我身邊,我覺得您很偉大!有朝一日,我會將您善的接力棒傳遞下去的。
家住吉縣車城鄉瓦原村的孫桂琴2010年考入華中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她的父親孫鳳明告訴記者,孩子已經去武漢上學了,他們全家都為能遇到解老這樣的好心人感到高興。他說,今年寒假孩子回來一定要去看望謝奶奶。
據2009年一項調查顯示,山西省3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的失學兒童中,仍有6.7%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自1998年5月至2011年10月,解黎明13年來共資助學生150人,資助金額97500元。解老對我們說,一兩千元對我們來說可能不算什么,有時連一桌宴席也不夠,但是對于那些貧困家庭可能就能改變命運啊。解黎明多次在捐助儀式上對學生說,我對你們的點滴資助也解決不了什么大問題,只能解燃眉之急。希望你們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希望有什么回報,只希望在可能和有時間的情況下,電話聯系,以便了解你們的情況。
2011年9月21日下午5點40分,夕陽中的校園灑滿金色的陽光,山西大學法學院學生郭慧從研究生面試考場走出。這次考試,她在全部4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21位,將被保送法律專業研究生;就在前一天,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外國語大學,來自山西省大寧縣的姑娘王榮也欣喜地得知,下學期,自己將以學校“推免生”的身份開始研究生生活。郭慧和王榮都來自山西省臨汾市的國家級貧困縣,她們都是解黎明老人2008年捐助的貧困生。在與記者的通話中,她們都說:“沒有解奶奶就沒有我的今天。”
位卑未敢忘憂國。解老關注的是國家的繁榮富強。她說,國富民強,關鍵是人民素質的提高。而素質的提高又必須從小抓起,讓更多的孩子們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使他們以實際行動熱愛國、熱愛黨、熱愛我們的偉大民族。作為共產黨員就要為此而奮斗,應該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而奮斗一生。“這也是我為什么要這樣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的原因。”她說。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