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難以招到足夠農民工被認為是“民工荒”,另外一個勞工輸出大省河南此前也曾出現過類似情形。大批“戀棧”的農民工讓珠三角不少制造企業的負責人頭疼不已,以往幾十年來那種“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良好感覺已經不再有了。一方面是企業開工不足,急需技術工人;另一方面卻是農民工再三挑剔,工資也呈上漲趨勢。這樣有利于農民工的“樂觀”情形,是不是意味著持續多年的“廉價農民工”已成明日黃花?
我卻遠沒有這么樂觀。對于農民工,經濟逐漸回暖、企業紛紛開工、工資水平上漲,固然是一個不壞的消息,可這種“利好”仍有極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南方大批制造類企業能在金融危機來襲時,將農民工視為累贅而紛紛拋出,當然也就能在經濟回暖時降尊紆貴地請他們出來做工。用工一方的地方政府和資方態度變化的依據,只是自家的利益、地方的發展。外部經濟環境好,就讓農民工留下打工;經濟環境一旦惡化,則立馬請農民工開路。至于有沒有在這個過程中改善一下農民工的群體權益及自身發展,則很難講。
這一輪經濟回暖,南方制造企業大舉招工,除了開出的工資稍高了一些外,農民工之缺乏保障、缺乏權益的情形與前幾年相比并無太大差異。即使是看似上漲了的那點工資,也很難改變常年漂泊的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庭什么。四川金堂縣竹篙鎮鎮干部夏逢利就說:“在外打工這么多年,哪怕他掙再多的錢,家里面娃娃沒照看好,老人沒照看好,萬一太遠的話,還是等于零。”可見沒有一個持續的承諾,農民工可能不愿意去冒這個險。更何況,眼下提高工資不過是企業的權宜之舉,此前幾輪“民工荒”的反復,不正與“民工潮”相交替嗎?
再者,農民工不再廉價仍不過是局部現象和短期現象。農民工群體的素質提高仍嫌緩慢,有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的7000萬技工中,中級工占35%,高級工只有0.5%。如果把農民工算進去,那中級工以上的工人比例不超過20%。大部分農民工基本上并無任何職業教育培訓,都是邊干邊學。而且,由于大多數農民工長期處于漂泊中,隨著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缺乏職業教育的他們當會越來越缺乏競爭力而呈現出疲態。
評論者每每倡言農民工“市民化”以融入城市,而農村的家園依然是農民工們在城市呆不下去時的最終依靠。即便勉強留在城里,由于流動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報酬低,且普遍缺乏勞動保障,也很難避免其成為城市的新貧困群體。所以,不能僅僅看到農民技工月收入達到5000元就大驚小怪,應看到這個群體依然嚴峻的生存問題,更應看到現存的城鄉差距。更何況,如果大部分農民工長期漂泊,不僅自身素質難以提升,也同樣不利于其所從事的行業的技術水平的提升、產業的升級。社會學家陸學藝說過,改善待遇只是治標,根本上要從社會體制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民工荒”頻發,正是改變這一問題的契機。(中國青年報 胡印斌)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副省長被撤職才是新聞
下一篇: 何必“杞人憂長治”